城市、农村成为消费“潜力”

时间:2022-02-27 05:06:01

城市、农村成为消费“潜力”

从今年出炉的统计数据看,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关系有所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消费增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新增投资数量较大、基数较高,因而今年投资增速比去年仅仅降低7.7%,不会大幅改变投资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低的问题仍将存在。

消费短期内不可能大幅提高

首先,反映消费增长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虽然较快,但它只是反映商品消费的增长状况,在居民消费中占越来越大比重的服务消费并不包括在内,如果加上服务消费之后整个最终消费的增速往往低于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因而不能拿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衡量整体消费的变化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服务消费的增长受到限制,也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商品消费的统计,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相对比较薄弱,前者具有较为完善和严格的统计系统,后者的完善统计制度则处于摸索阶段,因而存在漏报、少估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服务消费增长的缓慢。服务消费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下拉了消费率、减弱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其次,在三大需求中,我们较为关注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其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外贸出口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净出口即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从2000-2005年我国消费率由61.1%降为52.1%,而投资率从36.4%提高为43.4%,净出口率由2.5%提高为4.5%。这就是说,这五年间我国消费率降低的9个百分点中有7个百分点归因于投资率的提高,有2个百分点则是由于净出口率的提高所引起。从目前形势看,我国出口需求增势较为迅猛,净出口率不断提高不可阻挡。三大需求的贡献率是此消彼长,当前消费率降低与投资率提高有关,但也与经济增长外在依存度提高、外需挤占内需有关,对此要有清醒客观分析。

从支持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入手

当前消费升级潜力分为农村和城市两方面。

从城市来看,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汽车和住房依然是最具潜力的升级产品,也是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增长最快的分别是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汽车类增长2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0%,通讯器材类增长22.0%,这些商品几乎全部是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抓住消费升级产品,才能保持市场的繁荣。

我国汽车消费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经历了从井喷、大幅回落、稳步增长的过程,目前处于良性状态。政府要做的是加强、交通道路建设和规划布局,同时对于与用车成本密切相关的,如汽油定价机制、停车收费管理需进行规范化和制度管理,让购车族做明明白白的消费者。

对于住房消费,短期看紧缩性政策调控是必要的,但是从长期看,需求决定价格,过多的行政干预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解决住房问题要依靠政府提供大量补贴的特困群体房和廉租房,或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给予这类人群大量购房补贴,而不是人为控制或压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机制。

从农村市场来看,农民处于家用电器迅速增长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阶段。这是制造业市场需求由城市转向农村的梯度增长,2006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两者增速差距为1.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最小距离,在农村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农民的消费潜力已开始陆续释放。要保护和支持这种消费升级,应着眼以下几点:

一是要长期实行扶助农村的三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十年之多的差距。2006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这对扩大农村消费是最好的支持,一定要保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相当比例资金明显改善农村的水、电、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在覆盖范围、收费标准、质量服务真正做到城乡同一化。同时考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民的巨大贡献和牺牲,由于当前农民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因而要把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财政政策的补贴和转移,让农民享受到比城市更为优惠的待遇、更为低廉的收费和更为周到的服务。只有这样农村消费才能快速增长。

三是要紧扣农民消费的脉络,为农村市场度身定做有针对性的消费品。

上一篇:外资并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下一篇: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