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欺诈的法律防治

时间:2022-02-26 11:48:58

论合同欺诈的法律防治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活动中的合同欺诈也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合同欺诈是市场经济的毒瘤,它给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找出铲除

这种毒瘤的措施。用法律手段来防范和治理合同欺诈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救治:合同欺诈的法律防治措施之一

所谓救治,是指合同欺诈的民事责任,即合同欺诈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民法的欺诈行为,根据有关民法规范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由于这种责任,重在对受欺诈人进行救济,又兼有制裁欺诈人之意,因而可称之为救治。在民法上,对合同欺诈主要有以下救治方法:

第一,强迫欺诈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欺诈的诸多形式中,假装签约故意使对方丧失商业机会的以及采取欺诈手段签订合同而被撤销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种民事责任即为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原则的行为。在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后,责任人应向受害人赔偿信赖利益损失。

第二,强迫欺诈方承担债权责任。债务人一方与第三人订立欺诈合同,不当侵害债权人债权,致使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即须承担侵害债权责任。侵害债权,是指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或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旨在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并造成债权人损害。在债务人与第三人订立欺诈合同的情况下,债务人与第三人要共负连带责任。

第三,受欺诈方可选择欺诈人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如果受欺诈方愿意继续保护合同的效力,则可以要求欺诈人继续履行合同。在许多情况下,继续履行合同对受欺诈人是有利的,特别是受欺诈人非常希望得到合同中所规定的标的物或所得到的利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第四,受欺诈方可选择定金责任。定金,是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为保护合同履行,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前,先行支付给对方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合同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但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根据合同法对定金的规定,如果受欺诈方是给付定金者,则有权利双倍收取定金,如果是接受定金者,则没有返还定金的义务。

第五,受欺诈方可选择违约金责任。违约金,是指因当事人不履行或不按约定履行合同时,应给付对方当事人由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合同法》规定了承担违约责任的四种情况:其一,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其二,约定的违约金低于或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或适当减少;其三,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其四,当事人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根据有关法律和合同法的规定,受欺诈人和欺诈人如果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条款或者有关法律对该种合同规定了强制性法定违约金的,受欺诈人就要运用违约金责任形式让欺诈方支付违约金,即使对方的欺诈结果并未导致任何损害,只要有欺诈事实存在,也应使其支付违约金。

第六,受欺诈方可选择赔偿损失责任。赔偿损失,是指欺诈方因违约行为而给对方造成了损失,依照法律或者根据合同的约定应给予对方相应的补偿。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第七,受欺诈方可选择撤销合同。如果受欺诈方选择了撤销合同,则可依据缔约过失理论请求信赖利益的赔偿。信赖利益的赔偿运用的基本目的是使当事人处于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状况与现有状况之间的差距,就是欺诈人所应赔偿的范围。当合同履行不利于受欺诈人,受欺诈人最好选择撤销合同。

第八,受欺诈方如果是消费者,则可选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已进行特殊保护。针对交易中各种严重的欺诈行为,特别是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欺诈行为的严重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数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按照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适用的原则,如果受欺诈方是消费者,则应优先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经营者索取一份额外的赔偿。因此,受欺诈方作为消费者,一定要首先拿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个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欺诈方进攻。

二、整治:合同欺诈的法律防治措施之二

所谓整治,是指合同欺诈的行政责任,即合同欺诈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欺诈行为,根据有关行政法规范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由于这种责任既要打击不法欺诈人,也要惩罚某此因渎职而上当受骗者,其重心在于整顿和维护社会秩序,因而可称之为整治。在行政法上对合同欺诈主要有以下整治方法:

第一,对欺诈方申诫处罚。即以对合同欺诈者的名誉、声誉权利造成损害为处罚方式的惩罚。主要适用于合同欺诈者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情况较轻微,不足以处以其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警告、通报批评等。

第二,对欺诈方财产处罚。即行政机关依法剥夺合同欺诈者财产权利的处罚。主要包括罚款及没收。罚款是行政机关对合同欺诈者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做的一种经济上的处罚。没收是行政机关将合同欺诈者的非法所得、违禁物或违法行为工具进行没收的处罚。财产处罚在对合同欺诈行为的处罚中适用较多。

第三,对欺诈方人身处罚。即限制或剥夺合同欺诈者人身自由的行政制裁,是行政处罚中最为严厉的一种,主要为拘留。人身处罚在对合同欺诈行为处罚中适用较少。

第四,对欺诈方行为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义务的合同欺诈的个人或单位采取责令其实施某种行为的处罚。如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整顿、责令暂停营业等。

第五,对受欺诈方有关负责人或责任人的行政处罚。在实践中,合同欺诈的得逞往往与受欺诈方疏于防范有紧密联系,因此,受欺诈方上级主管部门就要根据有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做出一定的行政处分,受欺诈单位也要根据本单位的内部规定对责任人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

三、惩治:合同欺诈的法律防治措施之三

所谓惩治,是指合同欺诈的刑事责任,亦称合同诈骗的刑事责任,即合同诈骗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刑法的诈骗行为,根据有关刑法规范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由于合同诈骗人的行为违反了刑律,构成了这种责任重在对诈骗分子给予惩罚,又对被骗者单位主管人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过失进行惩戒,所以称之为惩治。在刑法上,对合同诈骗主要有以下惩治方法:

第一,对合同诈骗分子的惩罚。《刑法》第224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报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先以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定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第二,对有关主管单位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诈骗行为的惩罚。《刑法》第167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对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诈骗行为的惩罚。《刑法》第406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合同欺诈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样式也是花样翻新的,铲除合同欺诈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手段虽然是铲除合同欺诈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法律手段不是万能的,只有把法律手段与其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文化教育手段等联系起来,才能真正铲除合同欺诈这块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毒瘤,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认定疑难问题研究 下一篇: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