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2-26 07:15:43

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特教学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按照“四个层面”“四个融入”“四个原则”的思路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康复。

【关键词】特教学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1-02

三流的管理靠校长,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特教学校教育质量,我们开展了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思路

1. 四个层面

(1)学生活动文化层面。

① 六大主题活动。在四年多的实践中,我校(此处指“湖南省桃源特教学校”,下文同)已初步形成六大主题活动:一是3月的“我为校园添新绿”植树活动。月初,我们进行启动仪式与栽花植草实践(包括园艺知识讲座),月中的活动是日常陪护管理和作品准备,月尾开展成果展示(花草展台、摄影、日记、作文等)与总结。二是4月的“我运动,我快乐”运动会。有团体广播操、个人趣味竞技、田径等十余个项目,每天保证一小时训练时间,月底比赛。三是5月的“我是神奇”综合特长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报名参加书法、美术、制作、小品、舞蹈、背诵、口算等小组,月底比赛总结。四是9月的“我是生活小能手”生活技能大赛。有穿衣脱鞋、铺床折被、家庭礼仪、形象整理等内容。五是11月的“阳光运动、快乐运动”体育节。除了个人趣味竞技、田径等赛事,还开展大课间运动、冬季长跑、羽毛球、乒乓球等小型竞赛活动。六是12月的“爱,梦想的翅膀”艺术节。除了书法、美术、制作兴趣小组的展示活动,重头戏是年度的元旦师生文艺会演。

上述活动,因为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参与面广,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主题活动的实施,宛然在我校开辟出了一片“动感地带”,激荡出盎然的生机,散发着无尽的活力。

② 德育活动。每个月都开展“康复明星”“文明之星”评比,邀请大中小学生来校开展“同在蓝天下”联谊活动,开展班级“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活动。

(2)教师活动文化层面。

① 教研活动。一是校本培训。每学期,我们开展一次专家讲座,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骨干教师在部门展示一节引路课。每个星期,部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会,每个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每年4月,我们进行全员教学比武;10月,开展“授说评”大型教研活动。二是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们申报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获三等奖。“十二五”期间,我们申报了“特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正在扎实开展研究。同时,我们正在进行“特校活动文化建设研究”的校本课题研究。

② 工会活动。每年暑期,我们组织教师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每年“五一”国庆期间,我们组织教师熟悉故乡的风土人情;妇女节、教师节,我们有时候进KTV纵情放歌,有时候在茶楼喝茶品茗。现在,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老师们每天要锻炼半小时,阅读半小时,练书法半小时。书法室里,留下了老师们屏息挥毫的身影;办公室中,记录下了老师们午间阅读时专注的神情;草坪上,洒下了老师们运动健身时的滴滴汗水。诚然,工作是忙碌的。但作为特教人,忙碌却不能盲从,老师们能在忙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祥和,让内心变得充盈,更从容地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去,实实在在地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家长活动层面。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通报学校、学生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组织亲子活动,密切亲子感情。

(4)社会实践活动层面。每年,我们的学生都要去几次敬老院、养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去中小学过六一儿童节。我们也常常组织学生去逛街,体验交通规则或逛超市体验购物。我们编排的节目常常参加会演,也常常无偿为社会演出。

2. 四个融入

(1)活动融入课程。一般情况下,主题活动围绕“主题教学”为中心展开,主题活动和“主题教学”不冲突,且能够丰富主题教学。每次活动,为学生语言、认知、生活、交往等领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良好的实践机会。

(2)教师融入学生。我们要求教师除了负责指导、督促,还要陪着学生一起训练。有些活动中他们互为角色,有时候他们同台竞技,体现出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和交流,达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真正融合,师生团队表现出一种纯真的善意。

(3)快乐融入体验。活动给孩子一个尽情“玩耍”、表现和受表扬的机会,把严谨的、逻辑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愉悦的、开放的体验过程,适应学生“童性”,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在自我展示中表现了价值,在和谐的同事关系中找准了定位,还可以从学生丰富的情感、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到职业的成功,这都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4)发展融入过程。对学生来说,一次活动就如同一个教育素材的资源包,可以挖掘认知、生活、语言、健康、艺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开发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教育素材。同时,这些活动提供了学生体验的形式与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综合、整体的康复效果。

对教师来说,每次活动都是一次思考与实践机会,使教师成为学校有机体的一部分。如“授说评”大型教研活动,它包括上课(各部门展示一节课,部门集体备课)、说课(说自己部门的课)、评课(上课者自评、评自己部门、评他部门)、总结表彰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本部门成员,各有分工,一起合作。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它规范了学校的教研生态,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3. 四个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我们尽量设计好活动,争取人人愿意参加,人人可以参加,不让一个人掉队。

趣味性原则:我们尽量把活动设计、组织得妙趣横生,参与者“玩”得高兴,学得开心,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支撑其行为。

康复原则: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求教师从不同视角(领域)审视规划,确定个体明确的康复目标,包括认知、技能与心理、生理的康复目标。

专业发展原则:学校教师在建设学校活动文化时,利用五类“文化作品”(包括活动计划、方案、过程、案例和师生成长故事)作为思考平台,分析这一领域尚存的问题,寻求突破。

二、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学习型校园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体育比赛、才艺大赛、课外活动、户外活动、教学比武、学术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创设了文化建设浓厚的氛围。通过活动,我们维护好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恬静雅致,自然优美;教室、办公室整洁舒适;宣传橱窗、黑板报、艺术廊、语录牌美观又富有教育意义。通过活动,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紧密,老师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像子女一样信任依赖老师,教风和学风优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康复。通过活动,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能够和谐发展,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活动,促使了教师和学生的真正融合,促进了管理的改革,使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开展,学校树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博爱、阳光、创新”的独特文化形象。

三、几点思考

1. 活动的组织重在落实

我们的活动一般是“三步曲”,即制定方案,督促落实,验收小结。管理的重点是过程的落实,只有师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才会有情境和体验,才会产生教育的机会和效益,如果各项活动只是为了最后比赛的名次,那么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2. 校园活动文化系统性建设

开始我们组织的活动比较简单,内容也不丰富,但学生非常喜欢,教育效果明显。于是我们重新审视与定位,强化管理,丰富内容,扩大范围,目前已经基本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各个领域,达成了与主题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初步具备系统性特征。如去年开始提出“课堂教学活动化”的要求,这表明我们对活动文化建设有了更深、更细的认识。

3. 注重心理、情感方面的康复

心理、情感因素的康复,能为学生认知和技能方面的康复提供基础和保障。因为情绪的稳定、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是他们现在获得康复、将来适应社会生活与寻求自身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倡导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成功中获得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健康、习惯、兴趣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因为非智力因素能够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4. 把快乐还给童年

康复,应该是个具有多方面内涵的概念,包括康复过程的精神状态、情感体验、习惯等。我们的学生丢失了许多童年的色彩和快乐,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回来,还原作为个体的真实。让感性活动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让快乐伴随他们的每一天,才是尊重特殊教育规律、尊重生命规律和发展规律,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康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3):109-110.

[2] 陈易.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校长阅刊,2007(3):79-80.

[3] 杨镧.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构建和谐校园[J].甘肃高师学报,2007,(5).

[4] 吴志远.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辑:杨 迪)

上一篇:中国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