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隐患与防范措施

时间:2022-02-25 06:58:33

精神科护理隐患与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精神科的248例病患,其中160例男性、88例女性,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27.6±1.2),病程6个月-17年(平均病程4.1±1.1)。248例病患均患有精神疾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全部病患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8例,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时间”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统计学方法

对精神科历史发生的事故因素进行统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护理隐患分为“护理人员因素、病患因素、用品因素”三个主要类别。

2总结分析精神科护理的隐患

2.1护理隐患

依据事故总结分析精神科护理的隐患。

2.2针对护理隐患进行防范措施

2.2.1心理护理

处于发病期的病患往往会有“走失(外逃)、冲动、打人毁物、自伤(自杀)”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医护人员应以“尊重、理解、关心、鼓励”的态度去面对病患,耐心的去倾听病患的内心诉求,对于出现不良情绪的病患鼓励病患通过述说的方式进行发泄直至情绪稳定。

2.2.2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强化夜间巡视工作

临床资料证实精神病病患自杀方式多以“自缢、服药过量、吞食异物、割腕”为主要方式,因此,病患住院期间应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工作。通过不定期对房内物品检查防范被服类与保险带自缢问题的发生。对于服药的病患应落实好“服药到口、下咽方走”,防范病患聚集大量药物后一次性吞药自杀。且因镇定催眠药服用后会出现“头晕、嗜睡、精神萎靡不振、判断力下降”等情况,医护人员应安排病患服药后卧床休息,防范走动发生跌倒问题。此外,对于自杀高峰期的夜间医护人员应强化巡视,确保病患时刻处于自己的视线之内。

2.2.3强化基础生活

护理精神科病患在长期疾病与服药的影响下脑功能会逐步退化,极易发生“跌倒、坠床、走失、噎食”等问题。医护人员应要求病患带入的鞋袜具备防滑功能,对病患强调床栏或约束带的重要性,防范坠故的发生;对于精神异常的高危病患在其脖子与手腕上佩戴识别卡防范发生走失事故;病患的饮食严格遵循“三高两低”的原则(即“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质、低糖、低脂”),进食应缓慢防范噎食事故的发生。

3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精神科的248例病患共发生23例跌倒、17例坠床、18例噎食、4例自镒、5例割腕、2例外走溺水、4例氯硝西泮静滴过快导致呼吸抑制事故。观察组与对照组事故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

4讨论

安全不仅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精神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与护理工作人员工作上的疏忽都会导致护理事故时有发生,查找精神科护理存在的隐患并进行针对性的防范直接关系到病患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笔者认为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中,医护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与警惕性,始终要以安全为首位,为病患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作者:林月晴 单位: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上一篇: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