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分析

时间:2022-08-09 07:10:5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肌坏死,并伴随着休克、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3±3.5)岁,昏迷12例,广泛前壁18例,神志清醒1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8±3.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脑瘫类型等),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急诊急救护理方法

医护人员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导联心电图,指导患者采取卧位休息,医护人员可给予患者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疼痛症状,监测患者的血液、呼吸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状况,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护理人员应使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密切关注其心理状况,真诚倾听其身心感受,并对症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排解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获取患者与家属信任,增强护理依从性。

1.3评定标准

疗效判定:按照我院相关标准,疗效评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发生恶化。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满意度调查:针对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患关系进行评定,每项20分,总分100,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分以上为满意、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观察组显效29例,比对照组多3例;观察组有效15例,比对照组多1例;观察组无效仅1例,比对照组少4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为97.78%,比对照组高8%,χ2=16.39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两组满意度情况对比,观察组非常满意23例,比对照组多2例;满意22例,比对照组多2例;不满意0例,比对照组少4例;两组总满意度相比,观察组为100%,比对照组约高9%,χ2=17.28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引发急性心肌梗的原因众多,如:情绪激动、劳累过度、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胸骨或心前疼痛,高龄患者则会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理时可充分应用药物治疗,对于无低血压患者可采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无禁忌证患者则可口服阿司匹林或维拉帕米,这些药物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正确引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小跑等,以帮助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频率。本次研究中,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急诊急救护理,对照组总效率为88.89%低于观察组97.78%,χ2=16.39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1.11%低于观察组100%,χ2=17.28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辅以急诊急救护理,有利于提高临床有效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郭彩霞 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 下一篇: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