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能力

时间:2022-02-24 07:04:40

【前言】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能力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能力

根据现行课程方案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心力和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我认为初中地理教学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教学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一)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现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二)综合(概括)能力。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现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初中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我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一)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二)生态观念。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三)人口观念。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四)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念。(五)评估与预测观念。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六)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也是地理教学的一条重要主线。

四、养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创新氛围。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二)鼓励大胆质疑,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创造的大敌是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怀疑和否定。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营造竟争的气氛,集思广益,沿着疑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新发现。(三)贴近生活实践,在知识迁移中求异。地理学科教学具有时空跨度大,社会实践强,教学内容开放的特点。为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问题,既能使学生在兴趣和视野范围内,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使知识迁移,又可使学生从某一点出发,寻求变异。例如:讲授“东亚季风环流”成因时,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利用葫芦岛市地处渤海沿岸的有利条件,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这一问题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是感到岸上沙子热还是海水暖?冬天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是海陆热容量不同的缘故。这样讲述就把一个知识难点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化解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被点起,又会质疑:“白天与夜晚大气会怎样流动呢?”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明确海陆风的成因。接着教师可追问:“如果是阴天或晴天,白天或夜晚,海滨地区与老区的气温状况如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比较,进而明确:晴天陆地气温日较差最大,阴天海洋气温日较差最小。

为适应社会发展,初中地理教学中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竞争观念、国家与民族观念、劳动观念、效率观念和科学观念等的教育,努力使学生建立、健全现代观念。

上一篇:三分文章七分改 下一篇:心中的教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