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

时间:2022-02-24 06:57:04

谈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文化等各方面的区别所导致的语义、意境、“雅”等方面的缺失。语义流失并非指翻译错误,与其有着本质区别。翻译错误是指目的语与源语意思有出入,而语义流失是在任何语言的翻译中都不可避免的。

一、造成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的因素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王佐良先生曾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也就是说文化(比较)是翻译的决定因素。而即便是优异的译者,面对一些内容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意境、内涵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词汇中的文化、成语中的文化、语用方面的文化。例如词汇“女娲”、“秀才”、“个体户”等,从翻译的角度看,通过阐释或注解虽然能把意思解释清楚并传达出来,但是由于这种概念意义的空缺,源语的内涵与意境荡然无存。再如成语“怒发冲冠”,我们可以译为:bristle with anger,to be in violent anger;翻译的首要标准“信”确是达到了,但中文形象的比喻缺失了。再如语用方面的一些词汇“寒舍”、“老朽”、“贱内”等,英美文化中没有这种厚彼薄己的“自贬”传统,因此在语言上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因而造成语义的流失。另外自谦词“不敢当”、“过奖”之类的话,西方人则坦率地认可,可译为“thank you”,这样,源语和目的语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2.词汇的差异。

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社会历史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表现为词语的空缺(无对应)和词义的差异(部分对应)。例如:“借”(lend,borrow),汉语中的一个词,英语却表现为两个方面“借出”与“借来”;再如“嫁,娶”(marry),汉语中女方结婚叫“嫁”,男方结婚叫“娶”,而英文中只有一个词“marry”;这些不对应现象势必会带来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例如“伯伯把书拿走了”(Father’s elder brother has taken the book away.),英语中的uncle一词可以指“叔叔,舅舅,伯伯等”,因此我们只能详细地指代“伯伯”(father’s elder brother)。

3.修辞的差异。

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喜欢重复,英语崇尚简洁。汉语中具有重复意义的词语或句式给语句增加了力量;而英语是一种忌重复的语言,汉语中的重复语到了英语中要么不合逻辑,要么累赘冗长。例如“耳朵听得见,眼睛看得见”,如果翻译成“audible to the ear and visible to the eye”,看起来工整,可这样的译文就会让外国人觉得匪夷所思,但若翻译成“have good sight and hearing”就会通俗易懂。这样两种语言修辞的差异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特别是意境的缺失。

二、提高译者水平,减少语义流失

虽然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译者能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充分吃透两种语言的内在区别,就能够最大化地减少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

1.在翻译能力上,精通文化,理解原文,精确转换目的语。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不同的语言孕育了不同的特色文化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因不同的语言习惯,必然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以达到准确顺利传递信息的目的。由于受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地域和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到文学作品的翻译,文化适应性问题的处理就比较复杂。在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稳妥的办法处理翻译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在翻译技巧上,直译与意译灵活使用,相辅相成。

直译法就是经过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方法;意译法就是没经过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方法,它仅仅适用于不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内容。例如,Do no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不必担心太早)。如果直接译成“到了桥边才过桥”就有些模糊,因此应该采用意译法。再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如果逐字翻译为“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了吗?”这样理解起来就有难度。在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能够最大化地减少语义流失。

3.在翻译过程中,全面把握,领悟主旨,逐个突破单句。

把握原文的全部意图和精神实质,取决于译者对整个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宏观分析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词词、词句、句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翻译时必须首先通览全文,领略大意,同时结合语言环境和下文对每个词语(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确切含义进行科学的判断和辨认,切忌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字一句的推敲上,深入理解语法之外的事理及逻辑。实践证明,翻译的成败,理解原文是关键。译者不仅要吃透原文字面上的意义,而且必须寻觅原文字里行间、笔墨之外的精微细妙的事理和逻辑。必须牢记,所有分析判断均应以译文句意符合逻辑为依据。一句话,对原文理解得深刻、透彻与否,对达到严谨准确的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只分析单个词汇,不仅会造成语义的流失,甚至会带来错误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国仕.科技英语翻译标准及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胡大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的导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

上一篇:“四招”探究古诗词主旨 下一篇:论话语理解中的语义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