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建设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24 07:35:34

企业信用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对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的重视和参与,团结协作,齐抓共管,才能实现信用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企业;信用制度;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信用决定着人们在经济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因此说企业信用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1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经营就是生产力,诚信经营就是竞争力。大力加强信用建设,对于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及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将价值的使用权有条件的暂时让渡式转移给他人。信用就是遵守诺言,实践承约,从而求得别人对其的信任。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在商品的交换交易过程中,商品的生产者按照约定生产一定规格、质量、性能的产品,而产品的中间商或者使用者按照约定,按时、定额支付相应的货币。因此,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难兴。信用建设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市场正常秩序和运行效率,也必定影响到法律政策的有效实施。失信会引发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道德问题,影响着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2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开展信用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经济领域,我国历代商人都把讲信用、诚实待人,信守承诺等观念和行为作为商业经营及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我国明清时期兴起的晋商、徽商等商帮,都是把诚信与商业活动融为一体,作为企业经营之本。他们作为近代民族经济的代表所倡导的商业诚信,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各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职工广泛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活动,已逐步形成了很多诚实守信、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它们坚持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做强做大,并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的企业的信用体系以员工诚信为主体,使诚信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教育引导为支柱,形成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以有效监督为基础,实现信用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和社会化;以完善制度为保障,提高信用建设的实际效果。但是,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信用缺失现象大量存在,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和问题纠纷经常发生。在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在经济交往中不遵守经济承诺和经济合同;在商品交易中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在借贷活动中欠贷欠息甚至逃废债务:在招工用工上拖欠工人工资:在经营管理中出具虚假财务报表;在金融活动中,非法融资、恶意透支、虚开商业汇票。企业之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互不信任甚至欺诈行为,造成经济往来成本过大、财富流失严重、价值分配混乱,有资料表明,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全国每年的GDP减少了2个百分点。信用缺失也使各经营主体利益得不到保障。信用缺失现象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1)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一切有损社会和谐的人际隔阂、紧张、冲突因素,归根到底源于利益分配的公平失落。因此,决定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工作的应有之义,只有经济上实现和谐,才能达到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信用缺失现象,造成经济的不合理分配,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不良因素。

(2)信用缺失造成交易成本的大幅增加,影响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因为信用缺失现象的存在,人们在经济交往中无法预计经济交往的结果,人们在经济交往中为了规避风险,加大了交易的成本和难度,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财富聚集。

(3)信用缺失造成大量企业“融资难”。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缺失企业就需要大量的货币进行交换,这就造成企业的资金困难,信用是银行业经营货币的基础,信用缺失造成银行业的“惧”贷心理,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困难。信用缺少使企业吸收不到社会闲散资金,更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融资难”。我们说“融资难”就是信用缺少惹得祸。3提高信用意识,转变观念,加强信用建设的领导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以量的扩张逐步转向质的飞跃,经济结构也变得多样化,经济活动的主体日益增多,经济活动的范围更加广阔直至到世界各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的手段,主要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唯一选择。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都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指示和要求。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各部门、各地方、行业协会、信用服务机构以及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良好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的需要,记录市场监管信息,建立本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库,对管理对象实行分类监管,建立“黑名单”公示制度,让诚信守法企业享有最大的便利,限制失信违法企业的生存空间。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不少地方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进一步优化投资贸易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动。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建立了汇集多个政府部门信息的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本区域范围内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上海、江苏、深圳等地方出台了关于信用信息公开、归集,使用的管理办法。由于中央、国务院领导对信用建设的重视,我国信用建设有了良好开端。但是,要在我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建设良好的信用体系,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做大量工作。

4精诚团结,共同协作,保证企业信用工程的实施

总理在上海市政府《关于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上指示“诚信建设覆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涉及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从重点行业、机构和企业的信用建设入手逐步推广,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密切配合和协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企业信用包括金融信用、合同信用、纳税信用、质量信用、劳动保障信用、财务统计信用、价格信用、环保信用、安全生产信用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又相互影响,譬如安全生产不重视,就容易出事故,一旦出了重大事故交货合同就难履约,银行贷款难按时偿还,职工工资就不能按时发放,职工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企业信用建设牵涉到银行、工商、税务、质监、劳动和保障、财政、统计、物价环保、安监等部门,需要这些部门共同参与,团结协作,还需要司法、新闻等部门地大力支持,才能实现企业信用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上一篇:地方失地农民就业研究论文 下一篇:农机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