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环境保护法规将完善

时间:2022-02-23 11:31:04

中企海外环境保护法规将完善

近日,商务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这是我国政府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针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的第一个专门性环保指南,目的在于引导我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与东道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截至今年1月底,中国企业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是4395亿美元,按照存量的排位,在全球排在第13位,如果按照2012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快报统计是772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五。

2月28日,在商务部召开“中国企业走出去履行社会责任”专题新闻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从世界范围看,资本市场近年来出现了评价企业责任的指标体系,投资者出现了责任投资潮,跨国公司要求商业伙伴或产业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环保等社会责任的情况甚至成为新的投资和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的软约束正在变成硬约束。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责任竞争力十分迫切。

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履行环保等社会责任的情况如何?《环保指南》起草背景和主要内容有哪些?《环保指南》有多大的强制性?

履责关乎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都是全球热议和关注的话题。2000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首次提出了“全球契约”的概念,号召企业以承诺遵守国际行为准则的方式,使经济活动兼顾社会公益,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球契约”计划得到了各国企业的积极响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当今全球企业的共同行动。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按照去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13位,较前一年提升4位。

“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实现,也关乎对外投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称,在政府的倡议和引导下,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提高,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表示,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环境保护的指导,有利于帮助企业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加快融合进程,既实现自身长远发展,也促进对外投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他说,在开展对外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能认真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但也有的企业,对在境外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不足,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总结国际经验和企业实践基础上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他说,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不仅重视国内环境保护,把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同时也重视企业“走出去”的环境保护问题。

“走出去、属地化”

一家中企驻肯尼亚办事处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环保方面大多数中资企业做得很好,但也有个别企业的环保意识亟待加强,不利于中企在当地整体形象的提升。他说,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例,他所在的公司要在当地承建一条公路,为满足当地环保要求,特意为猴子搭建了过街天桥。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副会长迟长海表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社会责任认知和实践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但是与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我们履行社会责任要和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结合起来,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背景下去实现,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提高。另外,如何和当地利益相关者保持畅通的沟通,也非常重要。”他说,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是说自己闭门做一些好事就可以了,必须要和社会沟通,得到社会的监督和理解,这样的社会责任才能真正的实现,被当地社会所认可和承认。如何去沟通,用什么方式去沟通也是企业面临的课题。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认为,企业在海外履行环保责任最重要的是“入乡随俗”,遵守东道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投资合作项目要依法取得当地政府环保方面的许可,履行环境影响评价、达标排放、环保应急管理等环保法律义务。他认为,不同国家的环保标准有宽和严的差别。但越是在要求宽松的国家越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有占便宜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与东道国的长远合作。

《环保指南》不仅倡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尊重东道国、风俗习惯,保障劳工合法权益,实现自身盈利与环境保护“双赢”。而且要求企业遵守东道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投资合作项目要依法取得当地政府环保方面的许可,履行环境影响评价、达标排放、环保应急管理等环保法律义务。

“软约束”要变“硬约束”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在境外执行环保标准,是否比国内要更严格、更高?别涛认为,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走出去”企业在当地注册登记,就成为了当地的企业公民,就应该入乡随俗,法律上应该是遵守当地的、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标准。“关于标准宽严的问题,应就国别而论。我国资本输出的对象,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各个国家差别很大。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环境标准更严一些,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要宽一些。”他说,中国国内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环境标准是统一的,但是执行力度也有差别,“东南沿海总体更严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企业存在梯度转移,即向中西部转移。总之,环境标准的宽严不能一概而论,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入乡随俗,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就要遵守罗马的规则和标准。”

谈到《环保指南》的强制性问题,别涛表示,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应该是遵守当地的、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标准。“我们没有手段强制在海外登记的企业在另外一个国家遵守中国国内的法规标准,我们制定这个办法就是一个引导,这个文件的特殊性就在这儿。但是正是鼓励和引导,体现了我国政府负责任的姿态,引导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谈到如果企业在海外因为环保问题受到了所在国的惩罚,总部会不会受到我国的惩罚的问题,别涛称,《环保指南》的法律效力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如果国内企业在海外因为违法受到了处罚,一定会通过多种渠道反馈到国内。企业在海外受到了一些处罚,也应该向总部报告。《环保指南》专门设有条目,要求企业了解和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防范环境风险,如果因为违法事件受到处罚,要向在中国的企业总部报告、沟通。

姚坚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下一步要把环保绩效纳入企业“走出去”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企业是履行环保责任的主体,要让企业认识到,责任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进一步提高企业履责的内生动力。

别涛称,如果中国国内的企业总部知悉海外分公司、子公司有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是损害到企业的自身形象,也损害到自身的经济利益,“我相信会有一套绩效问责的考核办法。有关主管部门也会敦促他们,更加关注并不断改善自身的形象。”

相关链接

中企走出去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做法

一是参与公益事业,改善当地民生。走出去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义务为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使东道国人民共享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果。如中冶集团在巴基斯坦山达克地区的铜矿项目为周边村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每年投入超5万美元,并在该地兴建一所学校,免费供当地适龄儿童入学,学校全部费用由公司承担;

二是注重资源节约,做好环境保护。走出去企业通过科学设计、合理施工、有效管理等措施,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并将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如河南金龙精密铜管墨西哥公司注重环境保护,为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投资100万美元修建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零排放,特请当地环保部门分别对基建、设备安装、生产运行进行了环评,评审结果显示公司各项均符合墨西哥当地法律法规;

三是保护员工权益,培养当地人才。走出去企业对当地员工遵循同工同酬的原则,并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具备专业技能的管理及劳务人员。如2011年,中石油集团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项目投入过亿元支持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发展,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1万个。该项目在保持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哈国政府、社会团体及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先后获得哈国“可持续发展企业”奖和“企业社会贡献总统金奖”,被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称赞为“中哈油所合作的成功典范”。中石油在阿克纠宾的石油区块项目获得哈国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度企业培训最佳社会贡献奖。在苏丹,中石油集团累计捐建学校35所,为7万多名适龄儿童提供上学机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对赞比亚铜矿坚持做到“不减产、不减员、不减资”,确保当地员工的福利待遇;

四是开展属地化经营,实现共同发展。“走出去”企业通过当地采购、与当地企业合作、雇佣当地员工等做法,增加与东道国的利益交汇点,谋求中外双方共同发展。如沈阳机床集团在收购德国希斯公司后,一直本着属地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委任德国人全权管理企业日常运营,仅派几名富有经验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协调希斯公司与集团内部各单位的工作配合与联系。

《环保指南》的主要内容

《环保指南》的主要精神是倡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履行环保责任,要求企业遵守东道国环保法规,同时鼓励企业与国际接轨,积极借鉴国际组织的环保研究、标准和惯例。

《环保指南》明确提出了企业应当遵守的环境保护基本规范和要求。它一方面引导企业注重建立内部的环境管理战略、计划和环保培训制度,加强企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提高员工的环保素质。另一方面,从项目的建设、运行到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全过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行为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新建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达标排放、环境监测、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环境尽职调查、危险废物的预防、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利用、环境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同时,对一些比较先进的国际环保经验,例如清洁生产及审计、废物循环利用、绿色采购等等,鼓励企业积极履行,提升企业自身环保形象。

与此同时,《环保指南》鼓励企业积极本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布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计划,同时也鼓励企业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环保监管机构、所在社区和相关环保社团组织沟通,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鼓励企业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地改善企业的环保行为,树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良好环境形象。

另外,《环保指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研究借鉴国际组织、多边金融机构采用的环保原则、标准和惯例。例如联合国负责任的投资原则,经合组织跨国公司环境指南,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指导原则,还有全球契约等。

上一篇: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是市场化 下一篇:中企加大对欧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