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海外应收账款成因及风险分析

时间:2022-09-17 09:24:01

国内企业海外应收账款成因及风险分析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及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限制的放开,中国的海外应收账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海外应收账款的成因及风险分析,是涉外企业制定国际销售战略的前提。

一、海外应收账款的成因

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对商品及服务交易方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销售政策,还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及我国现行的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国际环境对海外应收账款的影响

1.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买方市场的形成,促使海外应收账款数量剧增。随着国际贸易竞争加剧,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企业已经从商品质量、价格、服务竞争,延伸到了出口信用的竞争。目前,信用交易成为国际贸易主要交易方式和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出口企业大量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加海外销售,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销售额中约95%为信用方式销售,平均坏账率为0.25%~0.5%。我国企业海外销售80%采用信用证方式,信用交易不足20%,坏账率达5%~30%。据商务部对我国近千家出口企业调查,中国企业海外应收账款已累计达10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快速增长。

2.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及服务缺乏竞争力,宽松的销售政策成为推动企业出口的主要选择。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在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87%是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真正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环节并不在我国,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同时,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出口,拥有自主品牌进出口的企业不足20%。由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拼价格、拼销售政策、延期付款销售,成为出口企业“立竿见影”的促销手段。海外应收账款的数额不断增加,而应收账款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导致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增加。

3.国际经济环境,尤其是国际信贷、国际汇率等金融环境变化,增加了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由于出口赊销交易周期长,国际金融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价格、汇率及信贷等因素的变化,往往对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产生影响。据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5年的国内首份《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分析了与我国外经贸交往较为密切的60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风险和评级,美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交易风险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发生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成为海外商账的重灾区,不仅海外欠款大幅增加,还有大量债权会随着美国企业破产倒闭化为乌有,近期美国破产法院公布的多起家具、五金机械类破产案中,大部分债权人都是中国的制造企业和贸易公司。

4.在国际贸易规则中,对通过国际结算实施信用欺诈的司法惩重不足。信用诈骗作为一种跨国犯罪,严重践踏了国际贸易秩序和规则,但对如何惩治信用欺诈尚未制定足够完备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由于各国经济、法律制度不尽相同,对信用诈骗的定性缺乏统一标准,有许多国家并没有把信用诈骗视为刑事犯罪,而仅视为民事行为,对信用诈骗行为处罚过轻。国际犯罪集团正是利用世界各国对信用诈骗认定存在的法律“漏洞”和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利用国际赊销进行金融诈骗,逃避打击。同时,各国间缺乏对信用诈骗监管和救助制度,企业一旦陷入信用诈骗的圈套中,企业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贸易纠纷中复杂的司法程序问题和承担高昂的诉讼成本。

5.各国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在贸易结算中较欠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大部分的信用风险被转嫁到欠发达国家的出口企业。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和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也形成了较全面有效的监控机制,并为本国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对贸易对象在追收货款时实行法律歧视或无理拖延,对债权人实行不公正待遇。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认识不足,管理手段粗放,缺乏全面系统的信用管理控制体系。据国家商务部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我国68%的出口企业有过因信用管理缺失而遭受损失的遭遇。

6.各国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文化存在差异性,导致了信用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国际结算的客户都在海外,交易双方在信用政策、银行结算、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出口企业制定海外销售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信用的事前管理阶段,如何对海外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采用什么信用标准,如何选择和甄别优质客户;在信用管理的事中阶段,如何及时监控债务人经营变化及偿债能力,及时与债务人进行有效沟通等;而在信用管理的事后阶段,如何加强对逾期账款的催收,履行信用政策及信用风险控制制度;这些因素成为加强国际信用管理、规避国际信用风险的重要内容。

(二)国内环境对海外应收账款的影响

1.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从政府、社会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淡薄,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首先,政府对企业信用政策,尤其是海外应收账款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缺乏有关信用管理的立法,未能通过市场化手段为企业提供信用增值服务,政府对有关机构开展的出口信用担保、责任保险、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尚未制定专门的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其次,社会征信系统建设不足且未实现资源共享,信用信息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且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非常不规范。出口企业缺乏信用信息获取和检索的途径,无法获取海外客户真实、全面、准确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对海外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影响了出口企业对海外客户和信用政策的理性选择。

2. 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体系薄弱。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及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资信调查、评估及应收账款追收等业务构成了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体系。但这些业务在国内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信用评估机构较少,服务网络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信用产品价格偏离了市场的需求,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提供信用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出口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信用风险转移机构及商账追收机构缺失,致使某些海外应收账款无力追收,从而使出口企业一旦遭遇出口信用风险,海外应收账款难于追讨时,企业无法通过官方或社会化服务体系规避风险,风险无法转移,企业仅凭自身实力,无法抵御应收账款的系统风险,企业的海外坏账损失使企业经营的现金量减少,经营风险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造成影响。

3.严格的外汇管制和海外投资政策助长了海外应收账款的滞收。首先,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日俱增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利用国家放松部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管制政策,操纵海外应收账款,规避外汇管制。在汇率波动幅度较大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增加以升值货币计价的资产,减少以贬值货币计价的资产;增加以贬值货币计价的负债,减少以升值货币计价的负债。在人民币持续增值的条件下,企业持有以外币结算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资产价值将随人民币增值而增值,推迟海外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能使企业获得由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汇差,增加企业的收益。因此,对海外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设计,成了企业套取汇率的手段。其次,中国长期执行严格的海外投资管制政策,主要体现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外汇管制,在资金使用程序上,规定企业境外投资只能使用自有外汇,在办理外汇投融资的审批方面,手续繁琐、时间漫长、办结成本高,一些涉外企业选择通过海外应收账款直接进行外汇的投资与融资理财。如在外汇投资方面,以海外应收账款名义将出口收入留存境外,逃避监管及繁杂的审批程序,或借助出口应收账款的名义向境外子公司提供资金等。

4.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成为催生海外应收账款的主要因素。国有企业要有大的发展,必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开拓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由于国有企业在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企业缺乏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往往是重市场扩展目标,轻信用风险管理;重经营业绩考核、轻风险价值管理;重出口创汇、轻坏账控制。由于对海外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监管,一些企业甚至通过海外应收账款转移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通过所谓的“坏账”而中饱私囊。一些涉外企业有意放宽海外应收账款销售政策,利用海外客户资源,内外勾结,持续给外方发货,却不催交货款,而海外商人则为该人员提供回扣,或为其提供海外就业机会、子女海外留学安排等。有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在海外设立壳公司,人为制造欠款来实现资产转移,从而独吞腐败“收益”。

(三)企业信用管理对海外应收账款的影响

海外应收账款的成因与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有密切关系,与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密不可分。我国出口企业缺乏系统、完备的国际信用管理制度,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和人员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据邓白氏中国公司2002 年中国企业信用与应收账款情况调查,有67%的企业没有信用管理部门,31%的企业没有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企业未曾使用第三方信用信息调查机构的调查信息,而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

1.缺乏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出口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有的企业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受短期行为的影响,追求眼前利益,缺乏全程信用管理意识,片面追求合同数量,不加选择地扩大商业信用,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膨胀。企业管理人员、外销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忽视对海外大客户、老客户的风险管理。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中,有70%产生于发货“前”的环节,在事前没有对客户进行必要的信用调查和评估;30%产生于发货“后”的环节,缺少事中必要的客户信用的监控和预警。而在企业的海外坏账中,有41%产生于企业缺少必要的客户信用救济措施管理。

(2)缺少科学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目前,许多出口企业在日常运营中没有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以及授信额度的确认和信用中期的管理都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在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资信调查流于形式,应收账款风险评价不准确,忽视对企业资信的动态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对应收账款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反映和核算,并未对应收账款按照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对账款回收缺乏专业化方法,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缺乏预警措施和应急方案,当风险真正来临时,既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惊惶失措中错过了最佳的协商和追讨机会。

(3)缺乏信用管理部门。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只有11%的企业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而其中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正是由于信用管理部门的缺位,导致了业务交易前由业务员和经理根据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交易中无人管理;发生应收账款拖欠后则由企业业务和财务部门负责追收的现象。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国内出口企业真正因为销售问题和收款问题而形成的呆坏账水平大约在2.5%左右,而大部分海外欠款则是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4)信用风险的转移和保障意识差。我国部分出口企业盲目依赖信用证作为风险防范工具,将信用证视同合同甚至是预付款,因而放松了对合同的签订和审查,或放松对进口商支付定金的要求。有的出口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信用证没有实施风险等级管理制度,有些企业对现代金融避险工具知之甚少,从而将信用证作为唯一的避险工具;一些企业在采取高风险的结算方式时,很少采取国际保理及投保出口等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我国出口企业出口商品信用风险的投保还不到6%,远远低于国外12%~15%的投保水平。

(5)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职责不明确,缺乏科学的风险考核机制。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销售部门负责市场和销售,并将销售额作为考核销售部门业绩的主要指标。财务部门只负责“收款”,对产品、市场、客户的资信状况不够了解,和其他业务部门缺少联系,缺乏协调合作,也不具备风险管理的专门技术,无法合理地控制应收账款。当发生坏账时,有关人员互相推诿责任,不能互相核对有关客户信息,销售和核算脱节,两部门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出口企业在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

2.缺乏合同管理监管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缺乏

不少企业不重视合同的签订,认为合同对解决业务纠纷及通过法律诉讼收取欠款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没有将签订合同作为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出现草率签约、合同条款订立不严谨、不规范、对合同条款过于轻视、将保护公平贸易的条款简化甚至删除、忽视仲裁或诉讼条款等现象,产生本可避免的贸易风险损失。一些企业为了能使产品出口,不惜将货物出口到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并在签订合同和收汇方式上尽量地满足客户要求,一旦货物出口后达不到客户要求,货款将被延压或拒付,形成应收账款风险。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不仅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而且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信用管理人才。欧美发达国家信用销售比例高,与他们拥有大量高素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专业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已有100多年历史,而我国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刚刚开始。信用管理人员在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及其有机结合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

3.国际结算方式使用不当,欠款追讨不积极, 企业缺乏由自己掌控的国际销售渠道

首先,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中多数是一般性制成品,为了争取出口订单,出口企业不得不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货款追收等方面过度迁就客户,冒险采用赊账、远期付款方式等商业信用结算方式。

其次,部分企业法律保护意识薄弱,一般等到最后的付款期才到银行办理收款业务。在发现客户信用状况出现问题后,担心失去后续业务不愿意催收欠款,所以在出现坏账时,企业不愿意尽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丧失了诉讼的最佳时机。而诉讼的时间长、成本高,即使是胜诉了,法院执行困难,也使企业坐视自己的应收账款变成呆账、坏账。

再者,许多企业涉足国际市场时间较短,既无国际经营的经验,也无自己掌控的国际销售渠道,无法直接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到发达国家的主流销售渠道,只好依赖第三方企业来完成这个任务。而这些第三方企业往往是资金实力弱或信誉度低,通常要求采取赊销方式进货。

二、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

海外应收账款的形成与国际国内环境、企业信用管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海外应收账款风险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

一是从风险种类看,我国海外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为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外汇交易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商业风险主要是国外的客户资不抵债或拖延履行偿债责任带来的风险,政治风险则体现在进口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环境以及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外汇交易风险是汇率变动引起的,是由汇率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企业损失。

二是从风险客体看,我国海外应收账款风险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及老客户为主。具体表现为:

海外华人公司占50%,不良外籍公司占20%。在海外应收账款纠纷争议中,纯为货物争议的公司占20%,驻外机构占5%,其他原因占5%。许多海外华人公司,对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国内信用管理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利用我国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低,信用管理能力不足,国有企业监管者缺位,企业好大喜功,放松对购货方的付款条件等,恶意拖欠货款。

三是从起因动机看,我国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据权威机构调查,我国海外应收账款中,属恶意欺诈的拖欠款占55%;合同履行过程引起纠纷的占25%;因我国出口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其他性质占5%。

四是从风险主体看,我国海外应收账款风险主体以中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具体表现为:有80%的海外应收账款风险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50%为国有企业,30%为民营企业,20%为三资企业。

五是从出口行业看,技术含量低、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成为应收账款风险的主体,中小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风险最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以中低档服装、五金及陶瓷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除压低销售价格外,为争取定单,在较宽松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政策的前提下,企业选择较宽松的信用政策,成为出口企业扩充市场的重要手段。

六是从风险转移看,海外应收账款风险转移的速度加快。海外欠账的主体已呈现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由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转向内地省份、中小城市以及缺乏外贸经验的地区和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的客体也由经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上一篇:民营投资银行在缓解国内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中的... 下一篇:新企业所得税法对非居民企业纳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