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缩水上万亿 风物长宜放眼量

时间:2022-02-23 03:11:26

在上证指数几乎被“腰斩”的情况下,公募基金2008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投资者伤心的答卷。基金资产净值缩水1.2万亿元,除中短债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略有盈利外,其余各类基金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当然,短期的表现并不代表基金未来业绩,基金投资团队的投资能力尚需仔细甄别、区别看待。

风物长宜放眼量,给基金管理者多一些时间,给我们自己的投资多一些时间,或许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资产净值缩水1.2万亿元基金重回“两万亿时代”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2008年上半年行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正式运作的基金共有417只,包括8只以境外市场为投资对象的QDII基金。本次统计不包括瑞福优先和瑞福进取,瑞福分级基金纳入开放式基金统计范畴。

今年上半年,415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0867.00亿元,其中33只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合计850.62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4.08%;382只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0016.38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95.92%。

基金净值大幅下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上半年基金总资产规模缩水高达1.2万亿元。截至2007年12月31日,363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2754.03亿元,中国基金业兴冲冲宣布跨入“三万亿时代”。而在经历A股上半年深幅下挫之后,2008年上半年中国基金业重回“两万亿时代”。

回首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暴发力而感到震惊,也不得不为它的迅速缩水而感到痛心。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3月31日,国内54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311只基金,合计管理资产净值总额仅为9757.35亿元。如果以1998年3月基金金泰、基金开元的设立,作为中国基金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的开始的话,可以看到,从0元到1万亿元,中国基金业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来积累,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再到3万亿元,却在6个月之内被接连轻易突破,而从3万亿元重回2万亿元也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这种“过山车”式的猛涨猛跌,并不利于基金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冬天虽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基金资产规模的萎缩,可能会导致机构主导的理性投资理,念出现动摇。

国海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钟精腾认为,基金规模的降低意味着投资者结构要有所改变,这会给市场带来很多变化,比如恢复到散户主导的市场。在散户主导的市场里,过度投机,过度炒作的情况较多,表现在大盘上就是大盘的波动比较剧烈,表现在个股上就是概念股风行。

“目前来看,基金的股票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是在降低的,基金的话语权不断下降。最近的市场行情中已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它是散户主导的市场。散户比较浮躁,他们比较喜欢‘短平快’,热点最多维持一两天,于是市场大幅震荡。”钟精腾表示。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虽然基金资产缩水严重,但基金份额基本稳定。数据显示,在新基金发行的刺激下,开放式基金份额从去年底的2.16万亿份爬到今年6月30日的2.21万亿份,份额略有增加。股票方向基金的份额规模从18330.13亿份减少到18260.57亿份,份额减少69.56亿份。其中2008年新发股票方向基金24只,份额合计293.84亿份。综合计算可比口径,上半年股票方向基金份额实际减少363.4亿份。

从数据来看,基金并没有出现巨额赎回。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在亏损较少的情况下,许多投资者没有赎回,而在深度套牢至20%以上时就不再赎回所致。这一现象并不能说明基金投资者目前的投资心态较为稳定,事实上,他们的信心极度脆弱。一旦净值回升,是否发生大规模赎回,将是基金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华夏基金优势明显前十大公司占据一半份额

截至2008年6月30日,共有59家基金公司管理了415只证券投资基金和20867.00亿元的基金资产。其中,华夏基金公司管理20只基金,管理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023.83亿元,名列第一,市场份额占比为9.70%。

博时基金公司管理15只基金,管理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321.28亿元,名列第二,市场份额占比为6.33%。嘉实基金公司管理15只基金,管理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209.09亿元,名列第三,市场份额占比为5.79%。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0425.31亿元的基金资产,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的49.96%,说明基金管理公司的集中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华夏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比第二名的博时基金公司高出702.55亿元,优势明显。去年风光无限的华夏基金继续保持了业绩整体领先的势头,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红利、华夏回报分别在股票型、偏股型和平衡型基金中排名第六、第二和第一。

各类基金全面滑坡指数型基金亏损达44.82%

今年上半年各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几乎全线出现亏损,股票方向基金半年亏损高达35%。从分类来看,指数型基金净值缩水最为严重,平均亏损达到44.82%,而跌幅最大的单只基金――友邦华泰红利ETF亏损幅度首度突破50%,凸显了大盘指数的系统性风险。

偏股型混合基金平均亏损35.74%,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35.69%,平衡型混合基金平均亏损30.53%,偏债型混合基金平均亏损20.41%,保本基金平均亏损13.04%,债券型基金平均亏损1.42%。仅有中短债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取得正收益,分别为1.60%和1.49%。此外,8只QDII基金平均亏损15.58%,表现好于A股市场基金平均水平,显示出QDII基金分散单一市场风险的功能。

对于这次基金历史上最大的亏损,多数基金公司表示,在大盘跌幅接近50%的情况下,专家理财也无法赚钱,只能做到在跌幅上小于大盘。

银河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认为,由于一系列国内外综合因素,特别是“大小非”减持的巨大压力,让内地股市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大幅下跌。面对如此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基金也无法独善其身。

广发证券高级分析师孙隽勃认为,目前基金的总体策略都是偏于保守,但是基金受到契约的要求,要保持基本的仓位,所以亏损无法避免。在这种状况下,基金的做法只能是配置一些非周期或者低周期的品种,比如食品饮料行业。虽然是非周期行业,但在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会降低的,所以公司的盈利也会受影响,因此,基金无处可逃。

孙隽勃认为,从现有的数据看,基金已经做好“过冬”的打算,“在熊市中,基金规避风险的唯一手段就是保守的仓位加上保守的策略。保守的仓位就是尽可能低的仓位,保守的策略就是‘四低’:首先是低市盈率的。其次是跟大盘低相关性的,这样在大跌的时候,跌幅能够相对小。第三就

是库存少的,中游行业这样的公司少,一般这些公司分布在上游和下游行业里。因对这些公司的产品需求是刚性的,所以库存少,比如上游的煤炭和下游的商业零售行业。”

新基金发行遇冷新增资金未达千亿

进入2008年,过去两年动辄翻番的业绩已经遥不可及,基金投资者之间比拼的不再是谁的基金净值涨得快,而是谁的亏损更少。真切体会到了风险的投资者,面对新基金的发行,显得谨慎了许多,不再盲目地排队购买,不再拿出所有的积蓄迎接“财神”的到来。

面对如此惨淡的市场情况,基金公司想尽办法做大新基金的首发规模。继天治创新成为首只延长募集期的基金后,多只新基走上与它同样的道路,包括债券型基金也不再受欢迎。6月27日,中欧基金公告宣布延长中欧新蓝筹灵活配置基金募集期至2008年7月18日,至此,今年上半年公告延长募集期限的新基金达到14只,所占比例达到发行的新基金两成多。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动用固有资金和号召员工积极认购自家基金。建信、汇添富、长信、兴业等众多基金公司纷纷以固有资金认购新基金,其中以南方基金2亿元认购南方盛元基金最为突出。员工人均认购超过万元的有7家公司。其中,浦银安盛基金公司,人均大约认购了7.19万份旗下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而华宝兴业海外中国成长,公司内部人均认购达9.37万份。尽管如此,这样的认购行为并没有让普通投资者看到希望和恢复信心,新基金销售依然难改冷清局面。

据天相投资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42只新基金(不包括两只封转开)宣告成立,成立总规模达到957.13亿元,平均单只基金规模仅22.79亿元。从成立时间看,二季度无疑是新基金成立的高峰期,4月、5月和6月分别有8只、13只和13只新基金成立,总数达到34只,而1月和2月各有一只基金成立,3月份有6只基金成立。从基金类型上看,债券型基金数量最多,达到15只。股票型基金以14只紧随其后,混合型和QDII各有8只和4只,保本型有1只。从募资规模看,债券型基金共募资585.98亿元,平均募资规模为39.06亿元;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分别仅募得资金240.83亿元和53.01亿元,两者合计不足300亿元,而两类基金平均规模只有17.20亿元和6.60亿元。尽管QDII基金表现较为抗跌,但发行同样异常艰难,4只QDII基金平均规模仅有11.36亿元,与去年首批QDII基金平均300亿元规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上一篇:农林牧渔抗跌 交通运输最惨 下一篇:风险已经释放 反弹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