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林设计中文化的应用

时间:2022-02-22 09:53:08

浅析园林设计中文化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园林文化定义出发,浅析文化在园林中的作用,探讨园林景观设计中文化应用的类型,建议新时代的设计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善于挖掘文化内涵,文化建园,设计出属于精品甚至“绝品”的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为新时期的园林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关键词:园林;设计;文化;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基础上,改造地上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筹划过程,也是让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过程,是设计者的一个新的梦想。在此过程中,我们把看似独立而又相互融杂的文化表现在园林景观中,营造舒适的景观效果,满足居住环境的愉悦。

1 园林文化的概述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50多种[1],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无论如何定义,文化都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改造山水地貌,或者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外环境建设中,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园林文化。我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广博,在1840年以前传统园林中体现最为深刻。而在此后的近现代园林中,因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不同边缘科学的出现及信息全球化的流通,使得园林中的文化应用更为广泛。

2 园林文化的作用

2.1 文化增色园林

有人说,传统园林,建筑为体,园林为衣,文化为魂。也就是说没有文化的园林,就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一块绿地有了文化的内涵,就有了吸引力;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公园是缺乏魅力的。唐代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游览胜地,可见文化的淀积对园林的增色效果。

2.2 文化造就胜景

文化可以为园林打造千古扬名的胜景。如果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等文化为岳阳楼宣扬,怎会有如今如此著名的盛景?虽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并未对岳阳楼风景进行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这种情怀就是文化。再如中国八景文化系列[2]的“西湖十景”、“燕京八景”等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文理想,它把传统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文人轶事等中国特色的文化与自然融合。这些胜景的出现无不是前人给园林赋予了一定的特色文化,可见文化造就胜景。

2.3 文化在园林中精神表达作用

文化作为精神财富来讲,它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园林景观中优良文化所表达的精神力量,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这种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城市园林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园林文化精神力量的表达作用不可忽视。这种精神力量在促进个人素质提高,提升城市文明度等方面,甚至在表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上也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3 园林文化的内容

3.1 实体类文化

实体类文化正如字面意思一样,是一种不仅可触知的而且是有形的实际存在的一类文化物体,这种文化物体可以是自然产物,也可以是人类活动的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

3.1.1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类文化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也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它有着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如喀斯特、丹霞等自然地貌等;火山喷发遗迹如雁荡山的凝灰岩、凝灰岩和流纹岩等;还有如雨花石、太湖石以及古树等均属于自然遗产类文化。

3.1.2 历史遗迹。历史遗迹类文化主要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场所、遗留物或留存物。如河姆渡文化遗址、万里长城、都江古堰、北京天坛及皇陵古墓类等;当然如杜甫草堂、古树名木中的名木也在此列。

3.2 意境类文化

3.2.1 诗词歌赋。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化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不是诗却有着诗一般迷人的意境,不是画却有着画一般的风景。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园景的构思通常用简练诗词来点明设景立意,然后在景中主要建筑物或山石景点上题名咏记,寄情于景,以致情景交融。如苏州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就取名自宋代诗人林各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拙政园的留听阁取名自“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3]。正是这样的文化应用,让景与情交融,达到了南宋诗论家范希文所说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境界。

3.2.2 神化传说。潘鄱等[4]在其文章中指出,中国园林受昆仑神话及蓬莱神话影响极深。传统的中国园林就起源于昆仑神话,昆仑神话思维所及的“灵台”与“灵沼”就是传统园林的“原型”——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骨架。人造的山——台,象征神山,人造的泽——池作为神明的居所,这种人工山体与水体的结合正是对神话“昆仑之丘,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的模仿。而蓬莱神话影响下的园林使得“一池三山”的建园格局出现,现存最古老的这种神化传说影响下的园林代表就是北京的北海公园。据载北海公园最初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中描写的仙境建造的,是典型的“一池三山”的格局[5]。

3.3 植物文化

植物是古今园林中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具有观赏和构景功能外,还具有文化功能。一是寓意文化(即意境文化),植物在园林中一直以其深刻的文化象征和特定的寓意诠释着园林的主题和建造者的意识与想法。如牡丹预示富贵、寓意隐士、红豆寄托相思等;再如“四君子”及“岁寒三友”等的归类,“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均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二是植物的美学文化[6],包括色彩美、形态美等。植物丰富的色彩使得景观千变万化,有代表热情的红色,有代表纯洁的白色,有代表端庄大方的黄色等;在形态美上,梅花的“骨感”、松柏的“高大铅直”、柳枝的“婀娜”等无不给人独特的美感。

上一篇:干旱地区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 下一篇: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