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冰期,难以掌握规律的厄运

时间:2022-02-22 02:42:53

地球冰期,难以掌握规律的厄运

玛雅人预言地球毁灭的时间终于过去了,很多人不由得长出一口大气。使某些人产生这种劫后余生感觉的是什么?不是迷信,也不是轻信,而是我们对地球生命遭受外力袭扰的科学知识了解得太少。殊不知,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地面观测站可以清晰观测到外太空向地球袭来的小行星,可以提前预知它们的体积、运行速度和运行轨迹。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利用微型核弹击毁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或迫使它们改变运行轨迹,以确保地球的平安。

其实,对地球生命的威胁不仅来自外太空,更来自地球本身,而我们却熟视无睹,漠然以对——

在2012年12月21日,地球平安无事,人类喧嚣依旧。有意思的是,因为寒潮突降,在瑟瑟的寒风中人们把积聚已久的恐惧忘得干干净净。有人戏称,这是实实在在的彻骨冰冷战胜了虚无幻象的惊悚。

自12月8日起,暴雪和酷寒袭击了巴尔干地区,受灾地区包括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罗马尼亚等地,造成多人被冻死冻伤,当地交通陷入混乱,机场与公路被关闭,大城市公共交通陷入停滞。据俄罗斯权威媒体报道,俄罗斯联邦紧急事务部称,入冬以来,俄罗斯的气温连创新低,最低温度达到了-50℃,是1938年以来最低的。莫斯科地区夜里的温度有时也达到了-28℃;伊尔库斯克白天温度-31℃,夜晚则达到-40℃。据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仅12月18日一昼夜就有227人冻伤,其中103人被送往医院治疗,6人因寒冷死亡。俄罗斯气象专家表示:“通常寒流在1月来袭,圣诞节过后的主显节才是最严寒的时期。12月就这样寒冷是很少见的。”韩国气象厅的数据显示,首都首尔在12月上旬已经连续4天气温低于-10%,10日的气温继续降至-11℃。除了首尔以外,春川、大田等中部地区的初冬季节气温也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同在北半球的中国也不例外,连日来,北京异常寒冷,平均气温是26年来同期最低。重庆西部遭遇百年未遇的降雪与冰雹一起袭来的怪异情景,异常的严寒天气让习惯四季如春的南方人抱怨不已。于是,对地球是否真的进入第五纪冰川期的争论再次响起。

一些不明就里的读者、观众纷纷致电报社、电视台,询问地球是否真的进入了第五纪冰川期,假如情况属实,温室效应是不是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呢?

冰川期与小冰期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了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川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川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川期则持续了200万年。

冰川学的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有数次冷暖变化,冰川作用随之重复发生。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成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冰盖掩盖地球,称为冰期。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大规模消退,叫做间冰期。

在5.7亿~6.8亿年前的前寒武纪里,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那次的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4.7亿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当时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1/3以上的大陆被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层厚达1000米左右。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后,自然就是第五纪冰川期了。

有少数科学家猜测,地球自1970年之后便进入了第五纪冰川期,以此解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严寒天气。因为证据不足,这一观点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关于冰川期的成因,科学界至今仍无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的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川期的发生及其规律,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未解之谜。虽然科学家已经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变化与冰川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是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这种改变为什么能引起地球气候的极大变化,令科学家感到十分困惑。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气象学家彼得·惠波斯和卡尔·文茨于6年前发现,在冰川期内,差不多每10万年都会发生一次小冰期,也就是在冰川期的中晚期大背景下的一些气候变化规律。大约每隔10万年,就有一段升温期,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接着另一个小冰期如期而至。这一过程循环往复。

对所有这些气候变迁,人们给出了不下30种解释。根据沉积物的记录确定了最近7次解冻的时间,然后和先前计算好的地球轨道变化进行对照。最后,他们发现地球的倾斜起着主要作用。惠波斯说:“地球沿中轴线倾斜,可却不总是完全一致的角度。轴线以4万年为一周期上下挪动几度。”他接着解释:“当倾斜度最大时,更多的阳光投向高纬度地区,融化冰川。”

卡尔·文茨表示,地球最近的一次解冻发生在2万年前,因此,要是真有什么天灾的话,我们也是朝着另一个小冰期前进。所以,与其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五纪冰川期,不如说我们可能正在迈向下一个小冰期。

难以遏制的劫难

尽管动用了所有的高科技手段,但科学家对远古地球气候的认识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对6亿年前地球的气候情况,我们还知之甚少,只知道绝大多数地球生物无法躲过那些漫长寒冷的日子,很快便灭绝了。无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概莫能外。

以最近的第四纪冰川期为例,第四纪冰川期导致了90%以上生物物种的灭绝。因为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前存在一个比较长的间冰期,那时气候温暖,整体环境特别适宜生物生存,可以说是一个很舒适的生物乐园。但这却为绝大多数生物走向灭绝埋下了隐患。原来,恶劣的生存环境才是生物进化的催生条件,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得生物的适应性逐渐变差,它们的进化不仅终止,甚至退化,结果在大规模冰川来临的时候,很多物种便走向灭绝。比如现在我们在化石中看到的长毛象、剑齿虎等,就曾大量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来临之前的间冰期。令地球欣慰的是,在冰期里既有部分物种灭绝,也会有新的物种诞生,比如现在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人类,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期的晚期诞生并进化的。

但是,正如第四纪冰川期中大量动物因不适应新环境而灭绝一样,我们似乎也正面临生死挑战。最近有美国专家称,人类进化正趋于停止。若果真如此,这对人类本身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停止进化就是退化的开始。如果人类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肌体的抵抗能力,而只满足于享受惬意的自然环境和高科技带来的种种舒适,那么,在下一次大冰期来临之际,我们面临的极有可能就是毁灭。

用一个人类最后迁徙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9000余年前,人类走出非洲散布世界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唯有一支行动格外迟缓的队伍仍在艰难的跋涉途中,他们不仅要为果腹忙碌,还要应对来自定居者的袭击骚扰。因为当时的人类祖先还不懂得耕种饲养,地上的野果和生物是有限的,因此竞争异常激烈,成群结队的过客自然是不受欢迎的。温暖、适宜生存的地方都被先来者占据,他们已无立足之地。

误打误撞、漫无目的游走的他们来到寒冷的北极。那时的白令海峡初步形成,但陆地还连在一起,使得他们能够不费太大力气就踏上美洲,并向北美腹地挺进。遗憾的是,当时强悍的印第安人早已世代生活在北美家园,拒绝异族加入的态度异常强烈。所以他们对这支队伍的追杀毫不留情,直至将他们赶到今天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罗角。当时正值隆冬,那里的气温低至零下五六十摄氏度,印第安人知道不用再打他们也会很快被冻死,于是才罢手收兵。

谁能料到这支队伍绝处逢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进化出异乎寻常的适应能力。他们挖雪屋,缝皮衣,捕猎鲸鱼和海豹,在天寒地冻的北极站稳脚跟,并繁衍生息。他们就是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后者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谑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对人类的进化至关重要,而安逸享乐却是祸害我们的无形陷阱,虽然说不准我们掉下去的确切时间。

温室效应与地球冰期是什么关系

主流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后期。最近一次冰川广布的情况是在10000余年前结束的,与人类文明的兴起恰好吻合。此后,气候总体来说在逐渐变暖,冰川逐渐消融,规模变小,现在冰川的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10%,而且是逐年缩减。观测数据显示,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在过去的150年里差不多缩减了35%,喜马拉雅山上绒布冰川的冰舌中部减薄了近100米。虽然气候的变化不是呈直线上升或下降的,可总体趋势是变暖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更不是几场极端寒流天气就能否定的。

说到地球冰期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其实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前者是行星乃至太阳系、银河系的整体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其中的很多奥秘尚不为人所知。往更深里说,即使我们的文明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对此大背景下的自然规律,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祈祷,祈祷自然魔法的垂爱眷顾,祈祷曙光再现的好运气。因为,即使人类的科技水平再发达,对地球冰川期的降临也是无能为力的。

既然冰川期将临,那温室效应是不是就无关紧要了呢?恰恰相反,近年来的一系列异常气候现象,都可以在背后看到或隐或现的温室效应的阴影,都与两极冰山加速消融息息相关。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仍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生存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与麻痹。

德国科学家拉姆斯托夫通过计算模型证明,温室效应如果不能获得根本好转,将改变海湾暖流的流向,从而导致欧洲大陆率先进入冰期。根据拉姆斯托夫的研究,全球气温升高最终可能导致欧洲出现区域性冰期。可靠数据证明。海湾暖流热效应在大西洋北部海域已明显减小,未来欧洲的气候会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

一语成谶。2012年冬天,欧洲诸国再次遭遇百年未遇的严寒侵袭,超过一半的国家发生了致人伤亡事件,故而提醒全世界务必绷紧遏制温室效应蔓延的这根弦。

了解地球冰期的发生规律固然重要,关注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是迫在眉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张小宁 插图)

上一篇:格陵兰岛:地球上第二个“寒极” 下一篇:巨石阵是外星建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