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场化的生产资料分享

时间:2022-09-24 08:34:36

推进市场化的生产资料分享

分享型经济,是21世纪正在全球浮现的最主要的制度创新,也是人民群众在电子商务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它以“生产资料分享,按使用收费”的所有权创新,有效协调了公共利益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实现了增长、发展和民生的协调,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带来了制度创新机遇。分享型经济比国有经济更接近社会主义本质,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自我完善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新的可能。这是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

分享型经济与十提出的“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是一致的,它是这一机制范围的拓展,分享型经济把“合理共享机制”中的公共资源范围,从公共品扩展到整个可分享的公共和商业资源(例如将商业性的电子商务平台,也纳入“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其本质在于,借助先进生产力,使公共资源范围极大扩展,从而使社会主义获得新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动力。

以往与传统工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缺点在于,第一,难以实现公有制经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机制上的高度协调,难以实现公有制内部承担企业公共责任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兼顾(例如央企承担普遍服务义务与提高利润难以兼顾);第二,民生外在于机制,需要通过转移支付、二次分配来实现,从缩小基尼系数出发,实际总是扩大基尼系数。

分享型经济的制度创新机理在于,第一,由于在支配权上采用公有制形式,而在使用权上采用非公有制形式,将二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于生产资料可零成本复制上,有效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和谐统一;第二,将民生内生于机制中加以实现,为民众梦想提供实现机会。

分享型经济的最大机制优点是可以同时兼顾改革、发展和公平的统一。其机制上的优点在于:

——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二元发展的缺陷往往在于,在事实上形成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壁垒,并且损失效率(例如电信运营商发展宽带的低效率);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难以形成,又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分享型经济最大特色在于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如产业链或商业生态系统),有利于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协作(例如中国电信与网易共同组建宜信,由竞争对手变为竞争伙伴)。

——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一,与传统工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机制,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当作两种不同经济,处于“主体”与“共同发展”并行关系,在实践中往往形成低水平的封闭型经济发展,国有资本进入有利可图的高度竞争领域,而非公有制经济难以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难以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而分享型经济将二者统一在同一个经济的两个不同层次(如免费的平台层与收费的应用层),有利于在“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实现公有(分享)与非公有(效率)的经济目标的统一。第二,与传统工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机制,仅在生产关系层面解决经济发展活力问题,而分享型经济在生产方式层面(例如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活力。表现为前者更适合简单市场环境的简单竞争,趋向低端价值(如传统“中国制造”);后者可以适应复杂市场环境下的复杂竞争,并创造高端价值(如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

——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

现存问题在于,一方面,政策上大力倡导的民生目标,缺乏硬性的机制约束,表现为宏观民生目标与微观利益机制脱节。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利益导向背离;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形势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通过福利国家的道路超越阶段解决民生问题。分享型经济的制度创新既超越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又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式或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一,采用分享型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实质是通过竞争性机制达成福利效果。文章不是做在二次分配、转移支付上,而是致力于微观重塑,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创新基础上解决民生问题。一是通过支配权免费这一制度创新,使民众直接获得(而非通过国资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间接获得)生产资料,实现起点机会的平等,从而重建人民群众支持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基础. 同是公有,仅限人使用的所有权为间接公有,通过分享而由委托人直接使用的所有权为直接公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分享型经济比国有经济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国有经济只是初级阶段低水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享型经济是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通过使用权租金这一制度创新,通过在经营中增进人力资本和人的素质,使劳动者获得轻资产运作的普遍机会,得到在前30年物质型增长中没有的发展机会。由于重生产资料(如平台、网店、工具)免费分享,劳动者只需投入个人的聪明才智等“轻资产”,就可以完成价值创造。

第二,分享型经济特别有利于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传统机制的民生目标重心定位在民众的生存、发展上,更加适合人均5000美元收入以下社会;分享型经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从人的全面发展上定位民生目标,表现在给普通人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一方面表现在加大提高人均收入,提高满足信息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满足的能力;一方面表现在通过轻资本方式激发人力资本,提高人的素质,解放创造性劳动,提高人的尊严(例如农民工通过参与电子商务普遍提高相对于城市居民的尊严)。

第三,分享型经济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统一基础上兼顾效率和公平。传统机制的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进行再分配调节。分享型经济不仅从分配环节,更主要是从生产、经营环节就开始体现对效率和公平的兼顾,具体来说,它在支配权上主要体现公平,在使用权上主要体现效率,生产资料支配权上的免费,体现了公平原则;生产资料在使用中仅当得益(有效率)时,才支付使用租金;使用未得到收益,则不支付租金,完全免费使用生产资料。以此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要求变革传统税收与转移支付体系。对生产资料支配权分享,依照其提供公共品的程度和正外部性的程度,实行免税或缓税政策,意在将以往通过转移支付的部分,提前到初次分配、甚至分配前的生产经营环节加以实现。

现有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来看待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观念需要更新,代之以按生产资料不可分享与可分享,来区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不同。

实体商务的生产力特征,在于主要靠排他性投入;电子商务的生产力特征,在于主要靠非排他性投入,二者是相反的。它导致了赚钱的根本路数发生了变化。排他性投入,租和买所得是一样的,一旦把归属权变为分享,就会带来搭便车的难题,投入得不到回报;而非排他性投入,租和买所得完全不同,一旦把归属权变为分享,就会轻松解决搭便车的投入难题,通过利用权上的租金(即按使用收费),可以完全收回搭便车造成的损失。因此学雷锋做好事,居然可以赚得比自私自利还多。这就是民企追逐公益的内在产权驱动力。

传统商务本质上是商业机械系统,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商业生态系统。在商业机械系统中,商业性与公共性是分离的;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商业性与公共性是融合的。作为生态系统的商业,可以实现由市场供给公共的社会服务,以生物性保证市场的公共性。

一直以来,人们思考所有制问题,总在姓社姓资的圈子里打转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陷入工业化的制度框框难以自拔的时代局限。跳出来看问题的关键,除了尊重实践,还有一个办法是去回忆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信息生产力会带来一直到制度的变化。

上一篇:高效透明 6期 下一篇:之五:黑洞奇点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