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

时间:2022-02-22 05:26:05

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强调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政府、高校、企业的责任,试图探索构建大学生就业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就业大军殊的一个群体,为什么拥有高学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却面对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处境。大学生群体是享受了国家教育资源,素质较高的就业群体,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却无法顺利就业,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不是我们高等教育希望看到的结果,也不利于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实施。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适当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学持续扩招,大学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虽然大学教育普及能够使更多的青年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每年的毕业生大幅增加,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日益严峻。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这是一组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连年下滑,2001年6月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

大学生就业并不是近一两年的问题,根据教育部估算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约37万人待业;2003年约52万人待业;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据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2%,而人事部对北京等24个省份和广州等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的统计却显示,2006年统计地区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万多人,比去年减少了22%。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就业属于临时就业,经常在就业与无业间徘徊,这就使得这部分大学生难以把所有精力完全投入工作,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就业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更为大学生就业蒙上了一层阴影。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2009年有约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2009年共有约7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危机。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严峻的形势。

目前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新失业群体”。“新失业群体”的特定含义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已经习得较丰富的知识,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的特殊群体。与其他失业人群相比较,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具有独特的经济特点和心理行为特征:与城镇下岗职工相比,大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而且并不享受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障;与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相比,大学生有更高的眼光和追求,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希望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就业失败使他们颇具叛逆性,加上生活空间漂泊不定,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但与其他弱势群体不同的是,他们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实际上,大学生失业问题只是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的现象,并不是总量太多。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希望加快发展,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发展的后劲,需要大量的大学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而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就业眼光狭窄,理想就业范围局限于大城市、热门行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上的结构矛盾。因此,探求各方之间的矛盾,缕清因果关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前提。

二、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助于采取更好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及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

行业之间,单位之间福利保障差异大限制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福利好的单位就业,在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公务员与事业、企业单位,事业和企业单位,以及不同企业单位,不同地区之间的福利保障差距,严重限制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公务员考试热”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最看重公务员薪资的稳定,且医疗、养老都有保障,而在金融危机使得众多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经营不稳定、医疗费用节节攀升居高不下、社会保障覆盖面仍较低的现状下,这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大诱惑。而2009年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第九条第三款又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金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就是说公务员或机关不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国务院将为他们单独制定另一套相关的“规定”,更加明确了公务员社会保障水平将与普通职工社会保障水平不同,更促使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同样,不同企业之间福利保障水平程度也参差不齐,对于经济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外资企业等,员工福利水平相对较高,自然更加吸引毕业生的眼球。而对于农村毕业的大学生,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健全,经济发展落后,福利待遇低,职业流动性差,让他们选择徘徊城市而不愿意返乡就业和创业。

其次,缺乏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劳动力服务市场,劳动力单位化还没有向劳动力社会化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劳动力就业主要是实行单一的“单位负责制”,也就是说就业单位接收劳动者后,劳动者就服务于该单位,很难流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需要建立统一的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于经济建设的作用。统一、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将有助于大学生自主择业,有利于大学生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劳动就业处于传统的“单位负责制”向劳动力社会化转型时期,影响了劳动力的统筹安排和自由流动。对于有志于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希望整个职业生涯被限制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希望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但事实上,目前一部分回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只能长期的待在一个工作岗位,而且没有劳动力职业发展培训的服务,长时间之后,大学生的能力下降,视野局限,不利于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再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阻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使大学生无法解除择业的后顾之忧,限制了大学生择业的范围。

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人群参加养老保险的制度不完善,很多大学生自主创业人群对基本的养老医疗保障还都是顾虑重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抉择时选择自主创业之路。然而对于自主创业,大学生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建立,往往是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而对于自主创业大学生的相关保障仍然缺失。同样的,目前蛘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单位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还没有完善的统一的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绝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到2004年底,仅有不到30%的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不到10%的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这就使得许多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无法落实,不能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

最后,对于大学生中的短期待业人群来说,其各项保障措施都不健全。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更多大学生将面临短期待业,劳动就业部门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帮助大学生短期待业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9月4日出台的八项促进就业措施中有一条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没有找到工作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失业登记,对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将发放就业服务联系卡,对登记失业毕业生中家庭困难、求职困难的将纳入重点帮扶范围。但其实在实际过程中,这项措施对大学生帮助不大,在众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当中,真正申请失业登记的学生并不多。许多人宁可等待家中也碍于面子不愿意进行失业登记。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社会、企业、学校都应当承担保障大学生就业的责任。构建一个公正、公平、信息对称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首先,应当不断缩小不同行业之间的福利差距,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大学生应聘人群的择业范围。目前,公务员享受国家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几大保障且没有失业的风险,而在企业中,则一般是由雇主和员工共同承担“五险一金”或“四险一金”的费用,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相比之下,公务员的福利待遇要比企业员工要高得多。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当然是理性经济人,大学生提供劳动主要依据工资和福利薪酬,福利保障的差距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趋向,限制了其就业范围,增加了就业竞争和难度。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逐步缩小企业事业单位福利制度差距,同时,政府劳动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福利保障监督管理,提高企业职工福利水平。面对大学生地区、城乡就业不平衡的问题,重要的是建立城乡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目前热烈讨论的废除退休“双轨制”,缩小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退休社会保障的差距,及加强对企业福利保障的监督指导,都是立足于缩小各地区各单位的福利差距,力图实现社会保障平等覆盖每个人,真正使得人们选择劳动就等于选择就业。总而言之,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缩小行业间和地区间的福利差距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择业范围,积极促进民生。

其次,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自主创业人群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和医疗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全体的国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因此,要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后顾之忧,就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与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中。可以参照个体劳动者参保办法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人员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时间、参加社会统筹险种等方面做出原则性规定,供需双方均可以随时缴费。简化缴费程序,可以借鉴有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弹性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缴费个人账户制度。完善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大学生自主就业后顾之忧,更加灵活就业。

再次,增加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目前我国对失业人员的资金投入,重点是投入到失业救济方面,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却明显不足。大学生失业问题与农民工失业问题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大学生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期望职业、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与实际不匹配。当大学生降低初次就业的职业期望时,就能实现就业。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真正想要的是合适的就业岗位而不是失业保障金。目前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就业政策,即加大了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相应建立了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等各类扩大就业的专项基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将目前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工作重心转至促进其就业保障方面,尤其是应尽快建立规范的促进就业基金。

最后,应当强调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大学生各方的责任,任何一方的不配合,都难以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切实承担起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责任,真实、可靠的就业服务信息,总体上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协调,制定政策引导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规范和监督人才招聘市场的运作,保障大学生的利益,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应认识到本科阶段的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体系的设置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好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工作,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应当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承担对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促进大学生成长,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欣.论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J].职业圈,2007,1.

[2]汪青雨,何晖,徐艳红.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李庆九.大学生就业保障途径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孔保罗.大学生就业保障与拉动内需[J].中国金融,2009,4.

[5]吴同,孙哲.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及其就业保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姜丽美.构建我国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8,12.

[7]朱宏晋,邹谧.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保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8.

[8]叶汝坤.论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作者简介:

李灵毓,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

徐秀丽,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与公共管理。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的金融加速效应实证... 下一篇: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途径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