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

时间:2022-02-21 09:04:08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

摘 要: 要培养合格的高职园林人才,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注意确立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改变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园林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我们面对的难题。解决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平衡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园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园林专业。然而由于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是参照本科的教学模式,仅仅是缩短了教学时间;或者延续中专的教学模式,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延伸。其实高职高专是一种有别于本科、中专的办学层次,与本科相比,具有强烈的实践教学特征;与中专相比,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实践手段和技能更为先进、雄厚。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高职园林人才,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一、确立培养目标,因材施教,适应就业需求

近几年来大学的扩招、招生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院校招生带来很大影响,许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很大,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致使一些学生听不懂、一些学生学不够。尤其是园林技术专业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是文理兼招,而园林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和高中的数学、化学有很大的关联性,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讲得深入一些文科的学生听不懂,讲得浅显一点理科的学生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应在入学之初就为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就业指导,使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对课程设置有所了解,对招生状况有所了解,教师针对个体的差异帮助每个学生做好个人定位,设立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今后的学习情况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1)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分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应加强岗位的培训,也就是为这部分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针对某一岗位进行重点培养,使得毕业后学生会有一技之长;对于一些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有目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甚至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再深造的桥梁。(2)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层,有的学生对植物感兴趣,应当鼓励他向植物的栽培养护管理方向发展,有的学生对设计感兴趣则鼓励他向设计施工管理方向发展,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就鼓励他向绘图设计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一是升学,一是就业,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出路,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发展打下基础。分层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教师能够成为伯乐,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既不能让学生产生优越感又不能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在考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伦理道德、健康、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教育,实现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

二、改善教育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

一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还是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习惯于记笔记背课本,结果造成毕业后不能认识植物品种,不能看懂图纸,不能进行实践操作,一些学校没有可供学生实践的场所,这些都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性。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园林技术专业应该下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1)改变单纯教室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上课地点可以是在校园、公园、居住区等,加强学院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开发,校内实习场所专业技术性氛围强,环境学生熟悉更加具有亲和力而且可以反复利用,比如可以开辟出一块地让学生种植养护、设计施工、测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教学方法的改进,合理安排教学学时,第一年内完成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完成单项实践训练,第三学年完成综合训练,形成一个递进的过程,针对每一门课程设计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课后进行查找调研,可以分组合作完成,结果以PPT或图片形式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既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又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同的思路;②案例教学法,教师以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作为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完成,通过案例引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③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深入场景,让学生亲身体会园林的魅力和舒适性,在游览过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够对景观作出准确合理的后评价;④成果展示法,每一门课程结束后要产生训练结果,比如植物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做插花、做配置,设计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出沙盘、出作品,对于理论课可以让学生写体会等。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学生经常到企业了解园林专业发展现状、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样可以在学习和教学中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并安排、接收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不仅使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操作,而且可以亲临企业进行现场的参观和实习,这样就可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日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新时代下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是半工半学形式,学完某段内容阶段性的去企业实习,也可以是采用2+1的模式,前两年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锻炼,具体实施哪种模式还要看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情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提高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进学校,让教师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补充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水平是尤为重要的。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比如对于新进教师采取“老带新”的方式,让职称高的、经验足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培,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等基本功着手进行培训,帮助新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安排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别的竞赛从中找出差距,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鼓励带领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成立工作室等,形成教学实践成果一条龙。在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实习、挂职、开展调研、参与生产等。在对专职教师进行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开发和利用,从企业中聘请一些资深的专业人员,从其它院校聘请优秀教师,从园林行业中聘请一些领导,充分利用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信息渠道广的优势,聘请他们指导实践、讲一门课、开办讲座等,使他们在学生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加强而不断提高的,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有潜力的高职学生是我们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盛彬.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的探讨.湖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陶涛.高职教育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之研究.研讨探索,2007.3.

[3]徐学军.分层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应用初探.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因素分析 下一篇:农村学校人口与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