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真实性的三重内涵

时间:2022-02-21 08:57:57

试论新闻真实性的三重内涵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至今依然为业界和学界分析、探讨较多的概念,也是一个颇有争论、没有定论的理论问题。郑保卫等对我国近30年来的有关新闻真实研究进行了概述,大体可分为对新闻真实性含义及要求的研究,对新闻真实理论中几组概念(如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等)的研究,关于真实性与党性原则关系的研究,关于新闻失实表现、原因及其防治的研究,对不同历史时期新闻真实理论的研究,一些新视角、新观点(对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研究,对网络新闻真实的研究,对新闻真实有限性的认识)等等。这些理性思考不无道理,在此笔者不复赘述。本文尝试从新闻真实性的行为主体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探讨。

一、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论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新闻真实性涉及的是人的认识问题,即认识主体如何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再按照这种规律去认识问题指导实践。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识主体,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真实性的权利主体,即公众;另一类是新闻真实性的行为主体,即传媒及其从业者。在现代社会,传媒及其从业者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必须对公众负责,保证他们的知情权;而公众是传媒及其从业者生产、制造的新闻产品的消费者,也越来越依赖媒体报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来认识客观世界,新闻真实与否将会直接对公众工作、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因此,公众有权且有必要针对传媒及其从业者提出新闻真实性的要求。那么由“谁”来坚持和贯彻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毫无疑问是传媒及其从业者。如何才能坚持这一原则呢要求传媒及其从业者面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时,充分考虑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复杂性,透过事物表象认清事物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报道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应该“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现实中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与某些媒体人自身必备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缺乏不无关系,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能力来认识与辨别事情的真伪,最终导致某些虚假新闻的出笼。因此,从这个角度,传媒及其从业者必须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世界的能力,解决坚持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论层面上的人的智力因素。

二、新闻真实性的价值论内涵

在新闻实践中,一些虚假新闻之所以出现,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认识论上的问题。因为按照认识论上的理解,记者、编辑不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没有能力”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辨别新闻事实。但对于虚假新闻的各种失实原因,这种说法是很难概括和完全解释的。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传媒和媒体人之所以违背真实性原则,导致新闻失实,并非没有能力,而是缺乏求真求实的价值追求,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因此,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新闻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坚持新闻真实性作为传媒及传媒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也就是说,新闻真实性体现价值论内涵。

之所以这么说,笔者以为有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人类追求真理性的认识本身就蕴涵着一种价值追求。传媒行业和新闻职业是人类在向工业社会逐步过渡和社会大分工的背景下出现的。现实世界纷繁复杂,身处其中的人们只有充分了解所处环境的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但作为个体的人受时空局限,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能力非常有限,必须借助社会上的某种专门机构来帮助他们采集信息,借以了解客观世界和周围环境,于是传媒及其从业者应运而生。新闻从业人员通过甄别,有选择地采集、编辑信息,最终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向社会信息。由于客观世界千变万化难以把握,为了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就必须刨根问底、追踪溯源,以探求事实真相。新闻职业特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求真求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贯穿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出版等各项环节中。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寻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其次,传媒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必须对公众负责,有责任向公众真实的新闻信息。在我国,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和媒体人来说,不是一个单纯的认识问题,而是为了国家与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问题。传媒及其从业人员担负的职责决定了他们必须把坚持新闻真实性作为一项价值追求。

因此,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就蕴含着一种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虽然是认识的前提性问题,但从实践的总体上来说,应当属于新闻真实性的一重内涵。

三、新闻真实性的道德论内涵

传媒及其从业者坚持新闻真实性,也就是坚持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和道德操守。在客观事实面前,坚持新闻真实性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应该如何把认识到的客观事实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的问题,即把所知之事真实地报道出来,让人们了解。受众评判新闻是否真实,一般很少涉及记者编辑的认识能力问题,而通常指传媒及其从业者是否讲真话,是否老实、诚实,是否具有可信度和公信力的道德问题,这就是新闻真实性的道德论内涵。

“道德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它有着自己固有的特征、结构和功能,是保证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人精神完善的重要机制。”新闻职业道德中包含着对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既是对新闻从业者的一种职业要求,其实也是一种“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社会道德准则。传媒及其从业者秉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一切“假、大、空”现象,便能达到超越狭隘个人功利的道德境界。

此外,新闻真实性之所以难以在新闻实践中坚持做到,还因为传媒及其从业者这一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新闻真实不是“普遍的”而是“特殊的”。由于人,包括传媒人不是处于真空中,而是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不同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立场、情感、利益等各方面差异非常大,使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很难存在“普遍的”新闻真实。比如同一本《红楼梦》,鲁迅先生就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又比如西方媒体与中国媒体对待同一事实所做的新闻报道,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真实”常会显示不小的差异。假如人们是以个人私利而非公共利益为中心和出发点,不仅不会坚持新闻真实性,反而会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以各种方式违背新闻真实性,新闻造假、新闻欺诈、谣言传播等都是其具体表现。尽管漠视,甚至践踏新闻真实性不仅会妨碍公众行使知情权和公共利益,也会对传媒及其从业者的诚信度和公信力带来致命的伤害。但是,各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现象依然屡有发生。通常情况下,传媒从业者个体如能在实践中做到坚持新闻真实性,一般是受自我价值追求和道德操守的支撑,与个人素质有关,往往带有自发性,即使有自觉,也很有限。但是,作为群体的传媒组织,如果能做到坚持新闻真实性,在群体的普遍意义上,无疑是一种自觉行为。因此,传媒人只有将求真求实的价值追求与道德操守内化为自觉追求,在提高自身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才能践行新闻真实性。

综上所述,新闻真实性在总体上包含三个内涵,即认识论、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其中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是首要的。传媒及其从业者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同时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较好地把握和践行新闻真实性的客观要求,才能有效消除虚假新闻的产生与泛滥。■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注释:

郑保卫、樊亚平、卢佩:《新时期我国新闻真实研究述评》,《今传媒》2008年第1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9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1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唐凯麟编著,《伦理学》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鲁迅选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上一篇:宽容舆论监督 维护司法尊严 下一篇:使用媒体曝光材料需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