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色彩调和理论量化在服装色彩中的运用

时间:2022-02-19 11:14:34

浅谈色彩调和理论量化在服装色彩中的运用

摘要: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已经步入了量化阶段,然而在诸多领域的色彩设计中还采用保守的、古典的色彩搭配模式。这些模糊含混的搭配理论已经难以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一套可以量化分析的色彩设计模式。本文就以孟-斯宾瑟色彩调和理论为基础,分析其理论优势,并设想服装色彩设计的若干量化方向。

关键词:服装色彩;量化;色彩调和

人类对色彩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启蒙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之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感性理解阶段,这期间比较著名的有古希腊时代对色彩的探索与研究。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理性研究则开始于300年前的牛顿时期,他将色彩从光线中分离,并且利用波长这一可以确定表达的物理量量化了色彩。从这时开始,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模式:感性的创造与理性论证这样一种双行轨道。

服饰色彩属于人类典型的色彩认知范畴,也同样经历了感性理解并运用的过程。其中结晶了众多设计师对其色彩美感的体悟。虽然服饰色彩如同人类文明一样延续至今,但目前色彩模式的理解与归纳大多建立在个人理解基础上,即大多的服装色彩还是单凭设计师个人感性认知来实现的。而类似个体的认知多数是分散的、不稳定的,从而缺乏建立在群体统计意义上对色彩恒定理解的依据。

社会工业化进程使得服装的生产与消费也成为了一种工程学,一种可研究的对象。无论是高级时装还是成衣都在这样的系统中生产――消费,循环更新。这就是近年来所构建的服装工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无不体现了系统机能良性运转的重要性。

人类自从创立色彩工程学以来,对色彩的量化研究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实现了人类对色彩探求的两大目标,既色彩管理与色彩再现。工程中常用的色彩管理体系包括了诸如色光的XYZ表色体系、孟塞尔物体色体系、奥斯特瓦德色体系、德国的DIN等,另外还包括按照行业及地区习惯的实用的色谱表色法,著名的有CMYK、美国的Pantone色谱、日本的CC5000色谱等。服装工程学中的表色也大量应用了这些成熟的色体系,也就是说单就色彩管理与再现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

但艺术类色彩还包含了工程学中比较前沿的部分,那就是色彩协调美感的体现。美感是一个极端模糊的概念。有关美感如何在工程学中表达,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难题。它包含的因素过多,比如哲学上对美的理解、形式学上对美的理解、生理学上对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脑皮层对接受美刺激的兴奋程度)等。所以对如此模糊的概念进行界定甚至量化,其难度可见一斑。但近代科学家的努力似乎为我们寻找到了一些可行途径。

人类对色彩协调美感的认识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歇茹尔色彩调和理论:这是一种古典的色彩调和理论,它仅仅研究了色彩间的明度与色相对比;

2.孟塞尔色彩秩序:认为色彩间应该具有规律性的排列、色彩的属性与面积间应该存在秩序性关系。并假设如下命题:若两色按其量进行调和,或放置于混色转盘上混合能得到N5的灰的话,那么它们是调和的,表达式为Va•Ca/Vb•Cb=Sb/Sa, (V明度,C彩度);

3.奥斯特瓦德色彩调和理论:他的色体系是一个截面为正三角形,顶投影为正圆的规则陀螺外型。在他的陀螺中求取色彩可以组成诸如等白、等黑、等纯、等黑白、补色等黑白、补色斜横断、补色v形、符号组合调、环星调和等。他的色彩调和理论重点在于如何求取色彩的调和关系,而摆脱了那种只可遇不可求的方式,从而达到了既可遇又可求的现代色彩调和理论。

4、孟-斯宾瑟色彩调和理论:这是一种以孟塞尔色体系为基础,对古典的、定性的色彩调和理论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并作出了定量、理性的描述,是一种本质上、体系化的尝试。

现代服饰设计的色彩搭配大多无量化的系统参与,多为设计师个体感性经验。服饰的系列色彩多产生于“色彩来源”这样一种感性形式,它是一种从现实画面中代表色彩的萃取形式,这些画面场景包括城市、自然、科技环境、社会感受等。所以综其所述,它仅仅代表了系列色彩灵感的产生地,而对这些产生的色彩的美的协调程度则无任何理论支撑。这就导致了一个直接后果,一个所有设计师及生产企业十分惧怕的后果,那就是设计产品配色有可能不为大众所接受。基于这点,若能构件一套适合服装色彩调和的理论体系,那么对于色彩的正确、避免经济损失,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以下便是对孟-斯宾瑟色彩调和理论的简要分析。

该理论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1.古典色彩的几何公式化;

2.色彩调和与面积(色力矩);

3.色彩调和的美度(它是秩序因素与复杂度因素的比值)。

它是一套严密的色彩调和理论,以科学的抽象与逻辑,在感性的、不严密的古典色彩调和理论中精炼出来的一套严密的、定量化、理性化的现代色彩调和理论,它的正确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个人单纯的感性经验。

以下便将服装色彩代入该计算模式,求得结果。

审美度M=O/C,其中M为美度;O为秩序因素;C为复杂度因素。

而秩序因素O=∑Oh+∑Ov+∑Oc

Oh,Ov,Oc是它们之间的色相差、明度差、彩度差,依照下表可以对应找出这些差别所对应的秩序因数。

秩序因数

同色

调和 第一

暧昧 类似

调和 第二

暧昧 对比

调和 刺眼

Oh +1.5 0 +1.1 0.65 +1.7

Ov -1.3 -1 +0.7 -0.2 +3.7 -0.2

Oc +0.8 0 +0.1 0 +0.4

Og +1.0

图3中。蓝色上衫孟塞尔三色值HV/C为:7.2B5.5/12.0,黄色裤子HV/C为:3.5Y9.2/6.6

所以Oh所对应的因数为:7.2B-3.5Y从图1中可知已经接近50单位刻度,属于对比调和,所以Oh=1.7;

Ov所对应的因数为:9.2-5.5=3.7,从图2中可知为对比调和,所以Ov=3.7;

Oc所对应的因数为:12.0-6.6=5.6,从图2中可知为第二暧昧区,所以Oc=0;

所以O=∑Oh+∑Ov+∑Oc=1.7+3.7+0=5.4.

其中复杂因数C,组成为:C=Cm+Ch+Cv+Cc

式中Cm为色彩总数,Ch为所有可能组合的色对中具有色相差的对数;Ch为所有可能组合中具有明度差的色对数;Ch为所有可能组合中具有彩度差的色对数。

所以此色彩搭配的C=Cm+Ch+Cv+Cc=2+1+1+1=5

所以该服装色彩搭配的美度为:M=O/C=5.4/5=1.08,

该色彩调和理论认为美度为0.5的数值为中性,是美与丑的分界,而1.08>0.5, 所以其配色调和是美的。

以上便是该理论的算法,不难发现其中严谨、量化的过程。虽然它还不是当今服装色彩美度的一般性计算方法,比如:服装材料中的金属色、闪光色、角度色等还不能利用此算法进行计算,但是这却给我们探索服装色彩美搭配计算方法以启迪。我们可以按照服装结构与流行色的特性来发展次模式,让它更适合服装色彩调和的美度计算,甚至可以把服装色彩的联想与象征量化相加近来。有关服装色彩的量化将来必会派生出众多相关研究分支,例如,按照此模式,在今后的服装设计发展中还可能会出现服装色彩与环境美度协调、服装面料的美度协调、服装动态状态下的审美协调等。相信它们终将会得到理性归纳,并探由此索出一条可拓性发展道路。中国服饰设计文化虽然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现代中国的服饰意见领袖的生活方式尚未形成世界范围大规模的影响,建立在量化的调研基础之上的色彩搭配美度计算方法是我们目前寻找色彩搭配潮流,优化服装企业运行机制比较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宪荣、张萱,设计色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3.08

[2] 蔡作意, 国际流行色研究[M],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袁利,1980年5月出生,辽宁朝阳人,汉族。2010年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担任吉林化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理论。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上一篇: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下一篇: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互动现状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