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2-02-19 10:38:54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摘 要:微博是大学生使用广泛的“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传播过程,其教育效果必然受传播规律的制约。从心理选择过程的规律来看,微博的使用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选择作用,它的开放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和重要启示,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91-02

大学生是最易于接受时鲜事物的群体之一,他们也成为微博的忠实使用者,从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织围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时尚趋势。因此,通过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微博的出现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选择作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积极的启示作用。只有高度重视、主动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功能,才能主动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

一、微博传播加剧了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

(一)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

传播过程可以比喻成传播者不断“侵占”受众的过程,受众对此会产生抵抗,对不合己意的信息进行排斥,进行选择性吸收,这就是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它包括三个具体环节: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它是受众心理的三大防线。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己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注意。如果有些信息无法避开,这时中层防线便可在解释信息符号时予以有选择地理解。如果信息再突破了这一层,受众便会在最里面的一道防线进行选择,记住那些符合需要的信息而抛弃无用的信息。

(二)微博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

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而微博凭借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使得受众的心理选择作用更加明显,想要突破受众的心理防线难上加难,在这里,传播者的“侵占”活动似乎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1.微博的“关注”为受众的选择性注意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微博的信息获取方式是一种个性鲜明的“定制化”方式,对于受众来说,只有被“关注”的信息源才能得到接收,其他信息则会被“过滤”掉,而对于不想接收的信息源,他还可以直接“拉入黑名单”进行屏蔽。在这里,微博凭借其最本色的特性为受众的选择性注意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巩固了受众的第一道心理防线。

2.微博的“自媒体”特性为受众的选择性理解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自媒体时代,个体的表达更加顺畅,人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变化使得从传统的“主流媒体”当中发出的“主流声音”被进一步削弱,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万千“声音”中,通过取舍从而对事物做出更倾向于自身认知的判断,这种选择性理解就从客观上巩固了受众的第二道心理防线。

3.微博作为网络社交平台使受众的选择性记忆得到了切实的加强

微博里不计其数的“粉丝”聚集在一起形成“圈子”,“圈子”成员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可体现在地域、兴趣爱好、追求或者价值观上。这样的相似性会导致“圈子”里的成员在信息的选择、理解、传播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趋同,在这里,相似的事件、观点、决议容易得到响应,并且一传十、十传百,从而使原有的选择性记忆不断加强,进而巩固了受众的第三道心理防线。

二、以微博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选择作用

(一)以微博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要素

以微博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通常为高校教师)根据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利用微博为教育媒介,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大学生思想品德,并使之“内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教育主体(最主要的是高校教师)、教育客体(高校学生)、教育介体三个基本要素有机构成[1]。

(二)以微博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剧了大学生的自我心理选择过程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难免会对教育主体所释放的教育内容进行心理上的自我选择,尤其是在微博这个媒介的作用下,这种自我选择倾向就更加明显和深刻,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微博的自主心理选择作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负面信息影响社会评判,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

从2011年的“郭美美”、“温州动车”、“小悦悦”事件到2012年的“毒奶粉”、“毒胶囊”、“工业明胶”、“假鳕鱼”……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通过微博得以呈现,在极短的时间内,负面信息就像泄了洪似的传播开来。“道德危机”、“食品安全危机”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下,既激发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又加强了他们的紧张感,让他们感觉到周围充满危机,对社会失去信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不断被削弱。

(二)多元文化碰撞冲击主流价值取向,分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性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向,教育人们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树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微博的开放性为多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微博主要使用者的大学生,无可避免地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他们的思想也因此进一步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微博上层出不穷的各种“90后炫富门”和消费主义倾向以及各种“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价值指向产生突出矛盾,当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候,思想教育明确的指向作用便被进一步分离。

(三)心理选择削弱了思想教育主体的功能,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发挥“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作用[2]。微博的使用,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具有更广泛的自,他可以屏蔽掉不喜欢(或不认同)的信息,有选择的只接收、理解、记忆自己喜欢(或认同)的信息,作为客体的他们获得了相当大的主动性,从而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四)“自媒体”特点提升了教育客体的话语权,使教育主体不再“居高临下”

作为一种“自媒体”,微博的低门槛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即时、便捷、快速、自由的表达渠道,提升了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话语权。借助于社交网络的特性,具有相似特征的教育客体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结成“联盟”,使得教育主体“孤立无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再显得“居高临下”。最常见的莫过于对固有经典的“解构”上,具体表现为涂鸦、恶搞、宣泄等形式。

众所周知,2012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于是微博上随即出现了“杜甫很忙”的涂鸦照片,杜甫插图被涂鸦成各种形象: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骑着自行车买菜,吃上洋快餐,跟美女翩翩起舞,玩转安卓机……细心留意不难发现,这组照片曾经也火过,这一次有赖于微博的便捷化和大众化,它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也更甚。

四、微博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应该从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变到对“真、善、美”的弘扬上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倾向于摆事实、讲道理,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传承,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高尚的道德优越性。这种方式跟微博的特性并不十分吻合,一是微博字数的限制不利于长篇大论,二是微博并不是很好的说理形式,三是其关注热点并不在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找另外的“突破口”,即从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变为对美好人性的关注,具体的说就是对“真、善、美”的弘扬。这种方式在微博里极容易引发共鸣并产生集群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的分析指出,“中国社会暖度指数”在2012年呈上升趋势,这与微博的作用密不可分。网友纷纷通过“为小悦悦捐款”、“随手解救被拐儿童”、“随手送书下乡”等“微公益”事件,揭丑与扬善相结合,弘扬了“真、善、美”,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统一的。

(二)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坚定的立场,同时发挥隐性课堂的作用,在内容上善于“以小见大”

2012年4月,在建团90周年之际,广州共青团面向市民在微博里发起了一场“晒团员证”的活动,通过共同的“青春痕迹”唤起市民的“红色记忆”,自然真诚,教育内容“以小见大”,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

虽说微博带给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需要重新思考的东西,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必须具有坚定的立场。相较于传统方式更重视显性课堂的教育方式,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一步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

(三)教育者要有“平民”意识,立足大学生的网络认知方式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视野下,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的心理自主性得到加强,他们获取了一定的话语权而且便于结成“联盟”,这一切都使教育主体不再“高高在上”。因此,教育者必须放下“身段”,立足大学生的网络认知方式特点开展工作。

在微博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互动性”,教育者要有“平视”的姿态,与大学生形成平等、和谐、双向的气氛。例如通过案例启发、专题大讨论等双向交流的“平等式”对话,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求、独立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和参与性。

(四)建立舆情监测机制,保障大学生表达渠道的自由畅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2011年4月21日,“广州共青团”微博上线,通过信息、引导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三个方面的功能,将微博开到各级团支部,为引导广大青年将提供了更新型、有效的平台。微博是舆情监测及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事实证明,谁能利用好这个阵地,谁就掌握了主动。

利用微博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首要前提是保障大学生表达渠道的自由畅通。微博的表达既有私密性也有公开性,它是大学生依赖程度很高的极具个性化的“自媒体”,兼有日志记载、娱乐放松、利益诉求、情感宣泄等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教育者可以利用学生微博进行舆情监控,通过其个性化的语言判断个体在态度、行为、价值观念上的取向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存在问题,从而防患于未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1]周光迅,卢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若干哲学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

[2]赵阳.心理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上一篇:专业化发展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评价体系构建* 下一篇:维吾尔谚语中的知识观及其在当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