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时间的函数

时间:2022-02-19 09:50:05

世界是时间的函数

主讲:沈新权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数学会理事

我们不必诧异,世界是时间的函数

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我们都知道,这是说河里的水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时,水流动着,你下次踏进河时,流过的水又和上次的水不同了。河水奔流不息,所以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是的,不仅我们头顶的天空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地运动的,而且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是不断运动的。比如地震的发生、泥石流的狂奔、火山的喷发、冰川的移动,这些是大地运动的局部现象,而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大地自身也像水面上的船只那样在慢慢地漂移着!无论是河流、天空还是大地,它们的运动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是最原始的自行变化的量,世界上的其他量则都是它的因变量。

1775年,欧拉在《微分学原理》一书的前言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某些变量,以这样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之而变化,则将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有理由认为,世界是时间的函数!

我们有必要知道,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函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函数的概念起源于对物体运动的研究。16、17世纪,欧洲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迫切需要发展航海和军火工业。要发展航海业,就要能确定船只在大海中的位置和在地球上的经纬度;要发展军火工业,就要知道如何使炮弹的落点准确无误。这些促使人们对各种运动进行研究,对各种运动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为函数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函数概念的萌芽:以“变量”为基础

函数思想的萌芽始于伽利略和笛卡儿的想法。在伽利略的著作《两门新科学》中,几乎从头到尾都在论述变量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儿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他在指出y和x是变量(未知量和未定的量)的时候,也注意到y依赖于x的变化。这两位科学家的想法正是朴素的函数概念的萌芽,但是他们都没有使用“函数”这个词。

最早把“函数”这个词当做数学术语来使用的应该是莱布尼茨,但莱布尼茨所定义的“函数”的含义和现在的不同,他所指的“函数”是指与曲线上的点相关的一些线段的长度,如横坐标、纵坐标、弦、切线、法线等。在我国,“函数”一词是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其译作《代微积拾级》中首先使用的。在书中函数被定义为:“凡此变数中含彼变数,则此为彼之函数。”这里的“函”是包含的意思。

1718年,约翰・伯努利给出函数的一个定义,他写道:“变量的函数就是变量和变量以任何方式组成的量。”

18世纪中叶,欧拉给出了非常形象的、一直沿用至今的函数符号f(x),他先后给出函数的三种定义:

①将函数定义为“解析表达式”:变量的函数是一个解析表达式,它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以任何方式组成的。

②将函数定义为“由曲线确定的关系”:在xOy平面上徒手画出来的曲线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关系。

③将函数定义为“变量之间的依赖变化”:如果某些变量,以这样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之而变化,则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

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这三种定义都是建立在以变量为基础之上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许多函数,例如狄利克雷函数(当x为有理数时,y=1;当x为无理数时,y=0),是没有“解析表达式”的;其次,对于更多的函数,我们不仅无法徒手画出它的“曲线”,而且也不一定能用曲线来表达它;第三,常数函数并不随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怎样,欧拉给出的函数定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函数概念的发展:以“对应”为基础

欧拉对函数的定义朴素地反映了函数中的辩证因素,体现了“自变”到“因变”的生动过程,但未提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它只是现代意义的函数的“雏形”。

正因为以变量为基础的函数概念存在局限性,所以数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完善函数的定义。1822年,傅里叶发现某些函数既可用曲线表示,也可用一个式子或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对函数与其解析表达式的关系的认识由此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1823年,柯西首先提出了“自变量”这个概念,不过他仍然认为函数关系可以用多个解析式来表示。突破这一局限的是杰出的数学家狄利克雷。

1837年,狄利克雷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他拓广了函数的概念,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狄利克雷给出的函数定义,出色地避免了以往函数定义中函数与“变量”“解析表达式”“曲线”关系的描述,简明精确,为所有数学家无条件地接受。到这时,函数概念、函数的本质定义已经形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对应”为基础的经典函数定义。

■函数概念的完善:以“集合”为基础

20世纪初,美国数学家维布伦给出了函数的如下定义:设A,B是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y叫做函数值。维布伦通过集合概念,把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值域进一步具体化了,且打破了变量是数的局限。在这里,变量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他对象,如点、线、面、体、向量、矩阵等。比如,A是所有三角形的集合, B是所有圆的集合,则 f 可以是每一个三角形对应它的外接圆的映射。因此,函数是一个对应(规则),对于某一范围(集合)的元素,按照这个对应(规则)确定另一个元素。这样,函数概念从狭义的“变量变化”观点转化到较广义的集合下的“对应”观点,从而使函数的概念更为清晰,函数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至此,函数作为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把基础直接建立在了集合上面。伴随着集合论的发展,函数的概念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终于摆脱了数域的束缚,迈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我们有理由相信,函数概念还会与时俱进

函数概念的定义经过三百多年的锤炼、变革,从变量、对应、集合的角度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最终形成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形式。这不仅丰富了数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数学学科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函数概念已经尽善尽美,已经完成了其发展的使命。20世纪40年代,由于物理学研究的需要,一种叫做狄拉克δ的函数产生了。它又称单位脉冲函数,在除了零以外的点都等于0,而在整个定义域上的积分等于1。这在原来的函数和积分的定义下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零点的值不为0的函数的积分怎么会等于1?从这里可以看出,随着以数学为基础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函数的概念也一定会与时俱进。

上一篇:当数学体系遇上悖论 下一篇:二\导数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