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消解生态危机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2-02-18 08:13:50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消解生态危机的当代价值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消解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时代价值。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点的主要思想,并利用其理论对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生态危机消解的根源和重要启示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危机;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23-03

19世纪工业革命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加快,地球因人类过度使用而变得千疮百孔,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成为当今时代全球性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著作中关于生态哲学的思考和论述,关键是突出和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有关理论,对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和当代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也没有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的发展还没有收到环境等问题的困扰,也就没有系统的生态问题研究。但是,他们始终关注着人类自由发展的问题,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生态文明”“生态学”等词语,但在其各个时期的论著中,却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剖析和阐述,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问题做了深刻分析和批判,认为自然界首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类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通过劳动来达到改造自然、实现物质交换的目的。同时,自然界也促使人类不断地和谐发展,不断地纠正发展方向。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发展,共生共存的,而不是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简单的割裂、对立起来。

(二)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

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问题,也是其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人与自然认识与改造的关系,由最开始的敬畏顺从到占据主宰,显示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这种主客关系的变化,也呈现出主体客体化(人的自然化)和客体主体化(自然的人化)两种过程的同一性。人类要获得基本生活资料和生存资料,就必须进行实践活动,这是人类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人这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①人类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受自然界规律的约束,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界、控制自然界,或者对立于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环境的发展变化,关乎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与未来。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自然界对人类说来的生成过程。”②因此,人类不能一味的改造和征服自然界,应该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先使自然界完成物化的过程,进而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三)人、自然界和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③人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人,是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资料而存在的人。人类要通过实践完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首先需要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料的获取就成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博弈。反过来,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界的直接关系。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因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具有一定的自然性,而在生产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又与社会中的人进行交往,所以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劳动将自然、社会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三者实质上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必须实现和谐共生。而资本主义将三者分割、异化,造成其关系紧张冲突,导致社会问题突出,尤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等遭到破坏,导致出现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和危机理论,全面认识三者关系,认识到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三者发展是和谐统一的发展过程,阐明了从社会主义角度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看现代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本性,导致生产力资源的浪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扭曲、变形,进而造成了对生态文明的破坏。

(一)单一利益追求的价值观是引起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工业文明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复苏繁荣,创造了相对过去成百上千倍的物质财富,飞速的提升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随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不断膨胀以及利润最大化的诱导,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生态资源过度开采等生态问题急剧凸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威胁。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人类利益最大化成了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它造成的结果就是,忽视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忽视了社会的承受能力,生态平衡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人类生存的环境一点点被蚕食。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客观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在十九世纪出现了经济的大繁荣。但是,这种繁荣是“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伴随着资本的迅速积累,工业文明代表了全部文明,人类贪欲占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人类无休止的向自然界索取,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随之而来――空气污染、水污染、核泄漏、“温室效应”、森林植被的破坏、土地沙化、野生动物的灭绝或濒危等环境灾难愈演愈烈。

(三)人类主客关系观念的绝对化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观原因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因为自身控制和驾驭自然能力的增强,而使自然逐渐成为一种完全异己和不可抗拒的力量,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人类俨然以主人、征服者的姿态傲视自然,攫取自然资源,创造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胜利之果”。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⑤这一论述给向大自然无限制攫取物质资源的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的角色不是完全驾驭自然界,无限制的改造自然界,甚至对抗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虽然开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就会对人类进行“完全不同、出乎意料”的报复,这种报复会使人类付出双倍的代价,这也是人与自然主客关系单一化、绝对化的必然结果。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现实根源和社会基础的。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无法解决人类和自然界异化关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消解这一问题的制度可能,认为只有消灭“异化”,才能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才能彻底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消灭异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本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分析,不断寻求消解人与自然异化的渠道和方式。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莱斯认为:解决生态危机,就是要改变控制自然归结为科技进步的看法,“我们不应该把人类技术的本质看作是统治自然的能力,相反,我们应把它看作对自然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控制。”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普遍认为,只有消灭“异化消费”,减少人们的物质需要,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才能够有效遏制生态危机。这种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仅仅从消灭消费异化的角度提出了消除生态危机的办法,但是在社会生态危机的消除方面,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具有启发作用和意义的。

(二)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建立平等分工、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合理地调节社会化的人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他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⑦因此,必须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来解决生态危机。⑧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为前提的,他摒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满足与被满足、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重视自然可承受度,正视自然界与人之间的主客体互换关系。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劳动不会因人类对自然界的疯狂占有而产生异化问题,社会的生态危机也会逐步的消解。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解决我国生态危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科学的解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异化问题的基本方式,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和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一方面,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要求自然界给予更多的物质资源,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及其自身运行的基本规律又使二者的矛盾、对立和分裂愈演愈烈。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快或过慢,都不能回避改造自然,也不可回避对资源索取和环境破坏浪费。只有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生态文明观审视发展的全局,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同时把资源消耗限制在既有利于生态平衡又能有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平稳的发展的范围之内,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解决生态危机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加强全民生态教育,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和人文基础。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铺张浪费、互相攀比思想甚嚣尘上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要加强全民生态教育,以绿色文化引导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节约资源,追求全新、绿色的生活方式,树立全新、绿色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为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形成强大的道德支柱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框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消解当代生态危机的理论基础。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需要在马克思生态观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的宏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在微观上,通过制定相应的生态危机消解法律法规和制度,并辅以一定的执行保障和奖惩守恒等方式保障微观制度的落实,进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界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④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⑥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⑧Andre Gorz.Capitalism, socialism, Ecology[M].London,1984.

上一篇:论法律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 下一篇:免费医学生学习认知调查与应对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