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网络化方案

时间:2022-02-18 12:11:18

文科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网络化方案

【摘 要】文章以兴起中的班级网络用户为研究对象,以探寻网络媒体环境下增强班级文化,凝聚高校力量为研究目标,以江苏师范大学强化班为研究对象,讨论班级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建设方案,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化的作用和意义,以提供调查意见,推广实践方法,实现交流、创新。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网络

一、网络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是对班级环境、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制度,班级文化活动的综合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体现出班级主体自我管理的新诉求和新表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网民占据6.18亿总数的10.8%,这标志着网络在大学本科生中的高度普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相比2012年底降低3.8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社交网站用户使用率下降,但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

随着时间更迭,高校扩招,90后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当下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自我性和矛盾性的特征,个性强而班级归属感弱。他们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反应了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新趋势。90后用户的操作习惯,就是打开电脑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者是通过手机联入互联网,浏览微博或个人空间,这是当下大学生所处的网络大环境。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1967年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推广反应了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随着上网条件更加便利,技术手段更加成熟,手机终端的推广,上网成本更加低廉,催生出高校90后群体为主体的网络小环境。

各大高校也相继推出网络信息平台,如网络迎新、虚拟校园等。北京大学于2010年推出的“北大英雄”游戏光盘,帮助新生适应未来校园生活场景;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也推出虚拟校园;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也开展了网络迎新活动,又依托微信公共服务推出“微信请假”系统,迎合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需求。

张伯阳在《大学生班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探析》中探讨了网络平台的方法,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并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发起的一项社会实践为例分析,总结文科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化要求下的诉求。

二、网络平台下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项目概述

自2012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尝试。通过在成熟的web平台中开通班级公共空间,建设班级网站,激发文科大学生创意创新、交流创作的能力。这一方案融合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着重考虑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目标,旨在培养高效率的团队,培育创新性、自主性的文化活动管理模式。以专业学术交流为例,2012-2013年间共有10人次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班级读书交流会14场,这是互相激励、比学赶超的效果;网络化班级建设实践减轻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动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系学生、家长和学校,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

(二)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的困难。一是网站管理倦怠期长,资源整合不及时。二是管理模式缺乏监督。三是个人兴趣方向发生转移,时间分配有冲突。学生精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够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进行实践,网络环境下的松散状态表明班级建设网络平台只能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班级网站是班集体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它弥补了现实中高校硬件资源紧张,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长、高校教师压力过大等缺憾,以强化中文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网站激发了班级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内在能动性,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转型的新途径。

受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文科班级,想要培育班级精神,孕育班级文化,不但要强化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归属感,而且要增强文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为例,通过规划网站建设方案,逐步训练中文专业素质,练好中文基本功,提高创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视野,这是班级文化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素质的部分。

1. 服务为主,节约快速。班级服务依托成熟建站平台,减少技术难题。目前成熟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除了博客、播客、QQ空间,利用好建站之星、微信服务账号,搭建web平台,开发APP、安卓系统应用、信息群发系统等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推送的时间,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区域资源,按照活动类别划分,缩短线上距离,服务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

2. 重视专业培养,着眼终身发展。中文学生以纸笔走天下,这对专业技能提出高要求。复旦大学首推创意写作的本硕课程,旨在培养作家和创作型文艺工作者,以满足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同样,网络平台的板块设计应紧密联系专业课程实际,鼓励学生创作,按照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与教学考核相挂钩,提高学生作品的积极性。在该班级的实践项目中,划分原创、评论、论文交流等不同板块,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提供本科生创作、交流的网络平台,在本专业内部集合、碰撞、交流,对提高本科生写作能力、强化创作因素有积极作用。

3. 班级事务透明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个体意识,自尊心强,规则意识浓厚。线下管理班级事务多是有班级负责人牵头,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完成奖助学贷等重要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互通消息,立足班级管理要求,在网络平台中班级管理信息,有助建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班级文化。

4. 三方联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网络平台化的班级建设,方便受众添加班级同学为关注对象,对学生个人的培育培养工作发挥监督作用。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结合院校开展的迎新活动、心理教育活动,配合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设立生活板块,展示学生个人才艺,发泄生活、学习压力,一方面方便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动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诉求,方便观察大学生信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班级同学提供表达意见,使得观点、意见相似的同学聚合到一起,摆脱心理孤独感。班级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达到了家长、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心理预期。

5. 自发自觉,产生辐射作用。班级的网络化建设是对班级文化的窗口展示,优秀的班级文化会发挥辐射作用,在同年级、同类别的班集体中中发挥示范作用。学生自觉地在网络环境中丰富班级形象,结合宿舍文化、文体活动、学风建设,纳集活动素材,挂贴到网站上,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班级文化的建设逐渐丰富可感。利用语音、视频、影片展播等的方式,倡导中文学生体会生活,创作创新。开展同题创作的互动,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分主题地组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流派、文艺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交流,有深度地挖掘多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

三、多重有益的发展方向

班级文化表达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也是聚合的群体的价值观念。推广班级文化的网络化建设,有着多重意义。

首先,它整合校内外资源,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益处。不仅使班班级小单元符合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能提供师生、同学对话的平台,定向强化中文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教师、辅导员对网站信息监管下,及早发现问题,解除隐患,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诉求,能够利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班级文化,对内凝聚班级力量,对外展示班级魅力,增强班级的吸引力。

最后,从创意支撑向创业支持过渡,形成联接班级体的长期纽带,在中文应用快速发展的当下,有着商业价值和教育、借鉴意义。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以网络化建设的方式推进班级管理,借助平台优势,便利学生,便利管理,使班级在网络环境中互动交流,凝聚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有利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班级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文科生而言,是一个个体唤醒另一个个体,一个班级吸引另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

[3] 谭力源.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 张伯阳.大学生班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探析[J].社科纵横,2009(5).

上一篇:新时期煤矿企业团委工作的研究 下一篇:司法制度改革中监狱管理创新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