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地主?

时间:2022-02-17 02:14:22

封建制下不可能有专制,有专制就无封建;有封建就无地主,有地主就不可能存在封建。人们不假思索地使用“封建地主”、“封建专制”这样的词汇,是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想象,是思想偷懒的一种表现。

政府进行新一轮农村,关于土地制度的讨论多起来,其中也涉及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情形。这时候,很多人,包括一些大学者,不假思索地说“封建地主”如何如何。但是,天下不可能有“封建地主”这类人,因为,封建与地主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存在。

夏商实行的是什么制度,不大容易弄清。但各种史料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周建立了“封建制”,所谓“封土建国”是这样安排的:周王把自己占有的土地留一部分给自己,即所谓“王畿”,他的生活费用、公务费用都来自这块土地的收入。其余土地分封给大封臣,形成“诸侯”。作为回报,诸侯向周王提供役务,也就是在周王用兵的时候自己带着武器、自己承担全部费用来打仗。诸侯按照同样的原理处理自己的封地,留一部分给自己,其余分封给附庸――即大夫、士。

在这套制度下,不可能存在土地私有制,没有任何人是名副其实的“地主”。哪怕是周王,虽然《诗经》里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不是后来人们所看到的君臣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除了享受获得役务的封建性权利外,不能随意干预诸侯。因而,周王对分封给诸侯的土地的权利是非常有限的,是由“礼”明确规定的,不能随意增加。同样,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士之间,也是这种关系。

简而言之,在封建制下,没有任何人享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相反,一块土地的权利,必然是由领主和附庸共享的,而且,任何一方都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关系。当然,没有人能够买卖土地,因为谁都不拥有足以让他出售土地的完整权利。可以说,封建制下没有地主,没有私人所有权。

正因为此,同在封建制时期的英格兰普通法中根本就没有“所有权”(ownership)这个概念。相反,普通法关于土地权利的核心概念是“封建保有”(tenure),以及由这一权利延伸出来的形形的占有权(possession)。想来,周的封建制下的土地权利状态应当与此类似。

春秋晚期,这套封建制度开始松动,到战国时代,在战争压力下,君主专制主义兴起。封建制的特征是分散,根本没有“国家”这个概念,诸侯无法有效地动员人力与资源。诸侯为了进行战争,不断侵蚀封建制度,废除其附庸享有的封建权利,把自己从与附庸具有契约关系的领主,变成真正君临万民之上的君主。秦在这方面走得最快,因为秦本来就没有封建传统,商鞅变法把仅有的一点封建因素彻底铲除。这样,专制最成熟的秦,就以其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打败了专制化较晚、也较慢的东部六国。秦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在中国的结束,由此进入皇权专制主义时代。

自秦以后,中国就不再有封建,而出现了地主。不过,“地主”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十分含糊的,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世袭的地主阶层。废除封建之后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私人所有为基础,土地自由买卖。任何农户都可能拥有土地,事实上,在历史上,大部分农户也确实都拥有大小不等的土地。

享有完整土地权利及人身自由、交易自由、迁徙自由的农户,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自行耕种自己所有的土地,还是租赁给他人耕种,或者是“带产投靠”,自愿充当他人佃户。因而,一家农户可能拥有大块土地,但遇到败家子,几十年后就没有土地。反过来,勤俭持家的农户可以逐渐购买土地而成富户,或者在外经商赚了一大笔,可以购置大块土地。因而,社会上总是存在着占有较多田产的地主,但这通常都是市场自然演变的结果。

当然,历史比逻辑复杂得多,但道理是简单的:在封建制下谁都不可能搞专制,有专制就无封建;有封建就无地主,有地主就不可能存在封建。“封建地主”、“封建专制”这样的词汇是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想象。人们不假思索地使用这些词汇,是思想偷懒的一种表现。

上一篇:小国与大国 下一篇:郭蕾的旅检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