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位探析

时间:2022-02-17 10:21:10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位探析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办法,也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扩展应关注的新领域。针对当前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培育深层次、多样化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60-03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法》开始实施以来,驻马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96个,社员51261人,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高效种植、食用菌栽培、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规范、壮大必然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如规模偏小、实力不强、资金不足、相对松散等,其中,金融缺位现象非常突出,尤其是信贷投入和金融支持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资金需求主要在于解决周转性资金短缺问题。在农民自身发展需求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扩张和水平提高的要求将使其信贷需求更加旺盛。而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信贷需求很少能得到满足。据调查,驻马店市获得过当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4个,贷款金额79万元,仅占其贷款需求量3762万元的2.1%;调查还显示,许多县没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过当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小农户信贷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但其自身也存在资金问题。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是农业,而农业是先天脆弱的农业,在经济上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在没有外部保障或保险的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也不利于金融机构信贷的供给,从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规金融中取得资金支持十分困难,以信用方式,农村专业合作社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资金支持,而以担保、抵押方式取得的贷款又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在农村资金资本缺乏及城乡二元资金结构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缺口和金融供求差距日益加大。

二、当前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银行支持的自身条件较差

1.运作机制不规范。一是法人治理机构存在缺陷。合作社的章程大都不完备或形同虚设,设立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合作社也存在责、权、利不清晰、内部管理混乱的情况。二是大部分合作社未设账目或没有公开账目。三是规模普遍偏小,利益关系不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对社员和农户起带动作用,抗风险能力较差。这些与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所要求的“企业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等存在脱节,信用评级、授信、贷后管理、风险分类等工作无法进行。

2.抵押担保缺失。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固定资产少而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农民的房屋和农业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不能作为抵押物品,加上农民的还款能力也比较弱,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的要求,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同时,由于合作社的贷款需求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也没有提供贷款的意愿。

3.资本积累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只有农户入股的小额资金,自有资本极少,用于经营的剩余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大大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如正阳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49户,注册资金总计2899万元,平均每社约59万元,确山县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75万元,上蔡县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约168万元等。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盈利和积累功能缺失,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和积累。

(二)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缺位

1.支持内容缺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其金融需求进一步趋向多元化,包括对资金、结算、保险、信息、理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对农村金融部门金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目前农村金融制度供给还比较单一,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占主导地位的农村信用社远不能适应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农村政策性及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缺失,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由于金融服务主体的缺失,银行业机构的业务支持还停留在存贷、汇兑等传统业务上,在业务品种和担保方式上都缺乏创新。

2.信贷产品及管理缺位。银行机构对于承贷主体不明、担保抵押不实、财务报表不全的组织不进行信贷投放,银行恐贷现象十分普遍。在银行机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情况按照普通农户对待,没有设计出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及管理缺位。

3.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缺位。对于银行机构来说,预期收益较少,风险较高,但贷款审批的考察成本很大,出于效益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大多都不太愿意把信贷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领域。即使发放贷款,也会提高利率来弥补风险,这无疑又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担。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银行的对接

目前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一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农民普遍缺乏平等合作的思想和对合作经济的认识,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服务不到位,技术支持、宣传教育、规范管理等不能同步跟上,导致部分合作社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受到限制。二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对每家合作社来说,财政支持的资金数量微不足道,有的基层政府甚至将资金挪作他用。三是政策和法律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将合作社发展加入政绩考核内容,但还没有从信贷协调、减免税及为合作社的资金融通提供更多便利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国家没有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程序、组织属性、组织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制定必要的法规,特别在法人登记、征缴赋税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四)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起来的,目前政策性金融尚未介入。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业生产具有成本高、自然风险大等特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不能对合作社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政府及有关方面也未能对

由于不可抗拒因素形成风险的合作社予以有效的配套措施与政策支持。此外,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减少,合作金融尚处于试点阶段,这都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受到限制。

三、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深层次、多样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1.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尽快按照《合作社法》、《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和信用行为,进一步明确经营目标,明晰产权,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财务运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主动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金融服务品种等。

2.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本积累。资本公积的匮乏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因素。为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本金,可尝试并推广股份合作的方式吸收资金,壮大合作社实力、增强社员对合作社的责任心和归属感,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赢得更多的金融、贸易、技术等服务提供基础条件。

3.努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竞争能力。通过专业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农产品加工,拓展市场,实现合作社一农户一龙头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最后,有效选择市场和提高竞争力,强化管理层的经营能力。一方面着眼于对管理层的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合作社实行董事会和经理层分工治理的模式,聘请职业经理人专门经营合作社,提高内部管理能力和效率。

(二)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基础

1.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增强信贷支农。农村金融机构要利用良好的政策背景,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律和金融需求,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建立起专门的业务操作流程和信贷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形成支持合作组织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2.现有银行业机构要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具体操作上,金融部门要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摸清合作组织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资金需求,进行整体授信,实施一次申请、集中授信、循环使用、余额控制的管理办法。

3.在金融服务上,实现从传统到现代方式的转变,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推广农村地区的票据、保函、信用证、银行卡业务;增加ATM、POS等金融服务机具的投放和安装;积极开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同时,要发挥网点、人员、信息优势,积极为合作组织提供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

4.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和管理。在目前农村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农村民间借贷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具有相当程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困难的局面。加强对民间借贷的引导、监督并将其纳入体制范围内,适当给予发展空间,对于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是十分有益的。

(三)政府着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体来讲,政府要充分发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职能和综合服务职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提供保障。

1.制度供给。通过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来创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金融机构自由发展的环境,政府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政策和法律条件。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上级政府实行财政倾斜,安排足够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品牌打造及科技改造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可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基金或者担保基金,并将支出列入中央及地方预算,加大财政支持政策性金融力度,引导其扩大职能范围。

3.实行政策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免税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适当减免营业税,并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工商部门、司法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审批登记提供便利条件,并对金融服务起到配合作用,最终建立起包括咨询、培训、技术、金融贸易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四)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优化外部金融环境

1.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针对农村金融风险高的特点,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从农村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同时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除由政府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或提供利息补贴外,还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农业经营风险和涉农信贷风险的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应开发一些适应成本高、风险大及农民个人无力全部承担的保险产品,商业性保险公司应积极发挥补充作用,开发适应市场竞争、农民个人能够支付、有一定盈利空间的保险产品,开拓保险新业务,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增强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改进担保方式,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担保方式创新。一是有效扩大农业产权质押范围,积极扩展林业、果业等农业经营权和受益权的权利质押贷款。二是大力拓展农村资产担保范围,将农村地区的房产、农业动产、运输工具等转换为担保资产,解决农村动产不能抵押的问题。三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推动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成立贷款担保协会。同时,积极完善相应的中介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农村产权相关的登记、评估、抵押、流转等中介服务和流通市场,为实现农村产权的担保、流转和变现提供现实条件。

3.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及农民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组织机构,以实现与银行信贷的有效对接。同时,加大农村信用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打击逃废债行为,为提高农村金融信贷支农力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营造有利于改善农村信贷投入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向农业领域配置信贷资金的自觉性。

上一篇:基于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 下一篇:角色定位:防范并购贷款风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