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时间:2022-02-17 03:43:41

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摘要:现在科学的飞速发展要学中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应做到: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夯实基础,着眼发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操作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时效性 途径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是中学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哪些是初中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呢?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中学的现有办学条件,我们综合提出以下基本能力作为他们在校期间学好、用好计算机的努力方向:熟练掌握一种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的使用;能对常用出入/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等)进行识别、安装和调试;能用一种中文系统处理(录入、编辑、制表、排版、打印)汉字非文本文件;能在INTERNET网上浏览、检索信息,下载文件,收发E ―mail;能判断、检测和用软件防治计算机病毒;会使用数据库管理简短的程序,并能熟练上机进行调试、运行和得出正确结果;初步掌握软硬件使用中常见故障的检测与排除;能使用办公自动化常见设备和一般多媒体技术;能对先进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它们的升级版本)进行安装、启动和使用。当然,由于中学生各异,可以在基本要求指导下再做具体规划。

一、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夯实基础,着眼发展

计算机60多年的光辉历程,开创了人类信息社会发展史的新纪元。计算机技术飞跃发展的态势充分表明,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绝非只是让学生懂得简单操作,而是要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架构一个能够自动更新旧知识、吸纳新知识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在知识经济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是他们能时时紧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运用计算机获取新知识。

贯彻重在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时效性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学内容要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完全的十年一贯制。应既有固定的内容(基本知识),又有可调整的内容(更新软件),还应有补充的内容(新技术),这样才符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规律。但笔者认为,知识要更新,并不是什么新讲什么,什么时髦讲什么,中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社会上的微机培训班,仅仅学会某个软件的操作方法,没有自学能力,怎么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这样会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走入另一个误区。要以培养目标为标准来设置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而不是兴新弃旧。显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或不严谨的态度,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不能割断。

因此,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大纲要求,灵活的设置和调整该课程的内容。若具备演示教学设施,应以窗口界面软件(WINDOWS,WORD等)为主,文字界面的软件为辅。这样学生既打好基础,又能学习较新的知识,直接满足未来学习的需要。若仍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应以文字界面的软件为主,介绍窗口界面的软件为辅,基本上满足未来学习的需要。否则,若为了求新,用嘴巴将窗口界面的软件,学生怎么也听不明白,反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根据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进行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知识在学习比率中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集中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计算机教学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综合使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体,改变传统教学“粉笔+黑板”呆板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种感官刺激,有助于突破学生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提高学习效率。

1、利用计算机辅助计算机课程教学。目前,如大屏幕投影、多功能教师等,非常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能看到具体的操作过程及反馈的信息。这样,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另外,利用多功能教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变群体教学为个别教学。在讲授实际操作过程时,可控制学生边听边练习,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调整讲课节奏,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争取在单位时间里讲授更多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辅助各学科课程教学。把计算机教学和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教学,促进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利用CAI和MCAI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许多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又提高了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增强学习兴趣,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这样,使学生在中学期间,使用计算机学习本学科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目前,大部分初中仍然把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等同于其他课程,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约为2:1,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大多限于“纸上谈兵”,上机操作能力差,在新的软件工具和新的计算机环境面前,没有教师指导就基本上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设备不足,为学生提供的上机学时过少。

上机实践,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最重要环节。它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更深层理解,有助于所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实践证明,学习计算机课程,主要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做”会的。“教”只是一种引导,而要“会”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实践,由学生自己去“做”。只有在自己动手的同时,才能发现问题,动脑筋解决问题,使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既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又能增强独立操作能力。因此,要增加实践学时,使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至少采用1:1,最好采用1;2.另外,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上机实践,自己学习一些新软件。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通过自学应用软件,容易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培养自信心,扩大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上一篇: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 下一篇: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