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时间:2022-02-17 02:14:0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其实更加重要的是情感的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和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受到的教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进行基础的知识教学以外,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学习的心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倾注爱;挖掘美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7-01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和培养的过程,没有学生情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情绪体验。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是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而情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翅膀,情感能引导他们去认真地观察,去仔细地思考,去积极地探索,情感还能促使小学生将得到的知识尽快内化,进而形成能力,促进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获取的真切感受为基础,不断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激发"我要学"、"要探究"的内驱动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1.倾注一个“爱”字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媒介和工具"。首先,教师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有较强的责任感,饱满的教学激情,才能以其"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热爱每一位学生,要清醒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并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值与学生的成功成正比",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应多一份关爱。这样,教师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一种气韵,去感染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激发想学习的欲望。

2.挖掘一个“美”字

布鲁纲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这些美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是引起学生求知欲的直接动力。数学中书写工整、布局合理的整洁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形式美;语言文字表述的简洁美;思考问题的思维美;完成作业的习惯美。这些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思维获得美感,感到愉悦,进而形成真实体验,引起思考与联想,由直觉到悟觉。其次,还应布置一定的环境美,伟人的名言,同学的榜样,先进事迹的召唤,无不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求学。

3.体现一个“导”字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及情感的相互交替、相互融合。

3.1设境诱情,以情促学。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情境,不仅起到激情作用,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情与境中的情融合,起到导学的作用。因为这"特定的情境产生的情感,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能加速学生认识和理解,能优化教学过程"。这时学生"内心产生的情感就像阿里巴巴叫开藏宝山洞大门的咒语"将学生带入知识的宝库,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拾珍得宝。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特别创设了由"面体"过渡的情境:在一个正方形正中央有一长方形红色部分,然后再让这一"红色部分"慢慢托出,让学生体会:这是长方形吗?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这样巧妙运用知识自身的魅力,引"生"入胜,动态的画面推进学生思考,情感急速地将学生导入正确的思维轨道"面体"的本质区别。

3.2以动激情,以情导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富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小学生情感丰富而好动,让他们在动中得到体验,是激情、引思、学知的好方法。教学中,教师就得给学生提供动的材料,让学生有序、有层、有情地动,使他们满怀信心和饶有兴趣地实践,这就缩短了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增强真实感。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将引起他们自然的关注,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中思维亦会活跃起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到"面体"的变化,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摸摸,动眼看看,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让学生自己概括出面、棱、顶点的特征。这样的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甜",新知在情点与难点、情点与重点的焊接中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情感的养成都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3.3以言传情,以情引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多么重要。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使学生情感和教师、教学内容形成共鸣状态,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语言的情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媒体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产生真正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如当学生探索完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时,又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小组讨论,概括出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他们那种心潮涌动,急于抢答的样子将课中学习的情感推向高潮。此时,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活、学得深、学得透。这样的语言,使老师的情、情境的情与学生的情紧紧融合在一起,得到知识的科学性。

3.4练中有情,情中升华。有资料表明,人情感因素占学习各因素的25%,是最具有广泛性、融合性,最为活跃的因素。正是这种融合在人心灵深层次的情感,成了指导人行为的基本因素。在巩固练习中,应使学生自觉参加反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暴露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主动向教师提供充分可靠的反馈信息。如"长方体的认识"课后的训练中,出示是非判断:①有6个面是长方形的物体是长方体;②长方体只有一组长宽高。让学生在说一说、辨一辨中明确是非,训练思维的辩证性。

4.体验一个"乐"字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力量。""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持之以恒保持下去。教学时,应让每个同学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另外,教学时应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到数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土壤。在数学课这块情感的沃土上,情感是教教授时的必然,也是学生学习的必需。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学习的心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成功和愉悦为基调,以成功、欢乐、满足和幸福为结束,使教与学顺畅,知与情交融,使教师辛勤的劳动给学生带来欣然接受知识的美。当学生在采集知识花朵时,感受愉悦并拥抱美,又会在情感的海洋中获得启迪而追求美。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下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