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突显情感教育

时间:2022-02-16 10:20:23

浅析语文教学中突显情感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背了许多的名句,可是他们不喜欢文化;看了许多小说,可是他们却不喜欢语文。究其实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过多的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输灌和能力训练,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种倾向是与新的《课程标准》不协调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的情感体验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觉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强化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但在语文教学中究竟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情感教育,至今仍是教育专家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着手:

一、创设情感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和自信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每个细小作为及时进行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所以学生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每次演讲都很认真积极,也很成功,而且非常精彩。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的媒介,在教学中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给以激励。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敢发言,这时,我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了信心。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从而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促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白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坞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这样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情感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唐雎机智勇敢,誓死如归;花木兰的英勇,不贪图荣华富贵;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从而大大的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悉心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

上一篇:农村英语素质教育教学的困扰与思考 下一篇:安徽出土周代原始瓷器的分期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