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中国梦,探索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2-02-16 04:16:31

圆中国梦,探索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摘 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人才成了各国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和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众所周知,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离开了创新,一个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将不知何去何从。“中国大学生为何缺乏创新创业精神?”,这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话题。很多教育学家认为:缺乏创新的缘由是中国教育的方式,机械式教育下的中国学生面对任何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教育应坚持“以创为友,引领卓越。”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于10月14日在苏州开幕。本次竞赛主题是“挑战创新路,共圆中国梦”。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它有两个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另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多年来,“挑战杯”竞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支撑和动力,也正成为决定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关键力量。青年创新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力。当代青年学生应勇挑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时代责任,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勇攀科技高峰、弘扬创新精神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我们要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目前,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坚持搭平台、强基础、重引导的方针,建设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及制度,鼓励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重在搭建有体系、分层次、全覆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我们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不能松懈,还要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其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及特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与内容体系互相支撑,两者协调发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基本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精神、意识为主的教育,训练创业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其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创造性及创新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

1.生态体系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政府、高校、家庭、企业、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打造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

2.内容体系

培养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整体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特征、要点等,使学生掌握创业所应必备的知识。

提升能力:培养学生的决策力、洞察力、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

了解环境:引导学生认知当今行业、企业大环境,洞悉创业风险,把握创业机会,设计技巧、策略,掌握商业模式开发过程。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实践、写创业计划书等,动员学生体验创业环节,包括创业融资、市场评估、风险管理、企业流程等。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要转化为实践,需依托有效的载体――课程。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之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以下三层构成:第一层,面向全体学生,意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第二层,面向有创新、创业潜质、意愿的学生,提高其基本技巧、知识、技能的专门、系列课程;第三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运用能力的实践课程,以活动、项目为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

(一)社会文化环境

主要指整体社会文化氛围, 包括:政策、舆论、资金环境等。但是,尽管社会文化环境日趋完善, 但与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需广泛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宣传, 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 引起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策略,社会观念等几方面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明社会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呈现的整体面貌, 是创新创业教育第一位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既体现为一种意识, 也体现在学校的物质和制度环境里, 它对创业素质的提升具引导、培养功效。

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

(一)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开展创业教育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要求, 就必须强化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通过宣传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念, 鼓励、扶植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引导、教育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使同学们意识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全新培养制度和教育模式。

(二)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培养创造能力

目前知识丰富的大学生, 一般都有创新、创造的潜质, 关健是能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 大学生是具有严谨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观察力的一代, 充分运用、发挥这些能力,有助于其创造力的开发。创业需要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还要勇于实践和不断变换思维模式。

(三)组织创新实践活动

结合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竞赛,参加创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和科研, 对于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锻炼 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都十分有益。当然,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将更加明显。

四、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制约、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发展,为人才的作用发挥提供了标准、模式和规则,并将人才成长导入合理预期正轨,给人才提供了实际的创新空间。

目前,在创新创业人才体制上我国仍有问题,必须通过深入改革才可解决。政策创新要开拓视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兼顾,要力求法制完善,要注重实效。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培育规范统一的人才市场环境

人才之所以能成为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主要在能取得市场的认定,能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发挥创新创业优势。政府重要职能在于通过培育良好、规范的市场环境,实现市场需要与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链接;通过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人才流动、专利交易、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管理咨询等优质、专业的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成效逐渐显现。

(三)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完善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纵观中外古今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便能发现,创新创业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历程,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风险的优胜劣汰过程。正是有这样一个过程,人才的社会价值才更加突显。因此,我们要仔细研究并充分尊重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轨迹,为他们营造一个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并帮他们处理好一些实际难题,不断完善他们创新创业的条件,使各类人才都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尽显其才。

总之,挑战创新是“中国梦”的具体实践。然而,像“挑战杯”竞赛这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学生科创赛事的历史使命就是用“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感召更多青年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并进一步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让创新的火种星星相传,让科学的旗帜迎风飘扬,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水准、创新精神、科学能力的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 于业力.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9(3).

[2] 李楚英等.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

[3] 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来自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4] 谢丽丽.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林欣(1983- ),女,汉族,上海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政理论研究。

上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探析 下一篇:论代偿请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