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

时间:2022-02-16 11:49:44

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

[摘 要]界定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建立了相关的聚类分析指标体系,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三方面,对河南省各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相关软件得出聚类分析结果,进而分析不同类别存在的原因,针对不同地市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聚类分析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对其所拥有的各种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故应客观地评价并找出各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原因,提出快速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聚类分析的指标选择

本文本着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并依据河南省科技创新实情,参考了陈明炜、方秀文等人的指标体系,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共16项。其中一级指标为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下分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三级指标,具体为科技进步基础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科研物质条件(企业办研究开发机构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科技意识(发表的科技论文);科技活动投入包括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财力投入(各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科技活动产出包括科技活动专利发明产出(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拥有发明专利数)和科技活动直接贡献(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交易额)。

二、河南省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聚类

1.聚类分析过程。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应用十分广泛。聚类分析是一种运用物以类聚原则的归类方法,其原理是将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看作空间中的点,比较点与点之间的亲疏关系(亲疏关系一以样品间距离衡量),即比较对象间代表性指标的相似性。于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另一类,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分类研究的目的。

2.聚类分析结果。在对己选取各指标的具体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借助SPSSll,5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得出聚类分析的结果(图1是运用SPSS软件对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出的树状聚类图)。从图中可以由分类个数得到分类情况。从树状图中可以看到将18个地市分成5类、4类、3类的情况。本文将其分为4类即把郑州归为第一类,安阳、新乡、洛阳、南阳为第二类,平顶山和焦作、济源为第三类,开封、濮阳、三门峡、商丘、信阳、许昌、漯河、驻马店为第四类。

三、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聚类结果分

河南省各地市相关指标平均数据情况如表1。

从表3可以看出,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河南省范围内是实力最强的。安阳、新乡、洛阳、南阳几个地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于郑州,平顶山和焦作、济源科技创新能力低于前面五个地市,开封、濮阳、三门峡、商丘、信阳、许昌、漯河。驻马店这几个地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处于比较弱的水平。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到,郑州是省会城市,是河南省的政治、信息和金融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比省内其它地市更优越的条件,郑州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科技进步基础相对较强,在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产出能力方面也都比其它地市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在反映城市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16个具体指标中,郑州都雄踞第一。在第二类地市中,洛阳为老工业基地,在基础条件方面比较雄厚,支持技术创新的服务人员较多,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活动产出能力也很靠前,其技术创新配置能力较强,但和郑州市仍有一定差距;南阳、安阳和新乡一些地市在各指标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上均有较大优势,南阳的科技创新产出能力较强,拥有一定数量的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新乡市在投入一产出比指标方面、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外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这些地市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既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强度,但仍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低于郑州,但发展潜力很大。其它城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绝大部分指标总量和相对量的排名都较低。

总体来看,河南省内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相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而言,这些地市都具有相对较好的科技基础,吸引外资相对较多;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创新热情;还具有比较独具特色的区域或行业,并且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小,非国有经济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企业比较注意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地市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应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以技术进步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

[2]方秀文,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中国科技论坛,2005(5)

[3]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江西省地级市基本建设支出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