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时间:2022-02-16 03:56:58

如何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摘要】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非常关键。语文教师必须通过悟读、精读、品读等环节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 语感能力 培养策略 语文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好语言学习,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在悟读中培养语感

1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准确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要达到这种目标必须熟读精思,必须剖析品味。尤其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要舍得花很多时间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精心巧妙地点拨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从开始的迷茫直到后来的顿悟。学生读得越熟练越有情,思考就会越深入,领悟就会越透彻,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读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2 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还认为:“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说说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点点滴滴唤醒同学们的记忆,藏在心底的深情才会被挖掘出来。这样,学生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读文章时自然就深情满怀了,对文章的主旨理解也就自然深入。

3 展开想象,意会言语。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样一副画面: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这要读出一种气势。接着,再想象连续几个月阴雨连绵,阴风怒吼,浑浊的浪花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起了光辉,山峦潜伏,商人旅客不能前行……这时就能理解此时登楼的悲伤心情了。读时要有一种悲怆的感情,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更能使读者的感情贴近作者的情感世界了,理解文意就更深了。再到春和景明时,则心旷神怡,读时要喜气洋洋。在多读与想象中学生能明白这些迁客骚人的感情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更能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操产生敬佩之情。

二、在精读中积累语感

语感教学还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没有遮挡,才见得‘圆’。整个的一轮圆圆‘落日’映入你的眼帘,这又是多么宽广的世界啊!”像这样细致品味其中的某些字,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意境。在这样的精读中,语感一定会日渐增强。

三、在品读中积淀语感

多读品读,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多读品读,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将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中国的语言有着很深的渊源,语言艺术精美博大,在品读中可以领略李白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思想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正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的学生记住这些,让创造性有所拓展,学生在“品”中一定会增强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深厚感彩的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感知能力,所以,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体育课准备活动需“推陈出新” 下一篇: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学好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