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时间:2022-02-15 05:54:05

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的矛盾的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和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拥有高效率的预习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的效果却不容乐观。

课前预习在小学低年级学段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该怎么做呢?

1.“ 教师要向学生阐明预习的必要性。”在小学低年级,教师要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预习的必要性,这样学生认识了预习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就会遵循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

2.“教师要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而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这一学习转变,通过具体示范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

3.预习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预习。为此,教师不仅要安排预习时间,布置预习任务,而且自修课也到班里去,一是督促,二是答疑。坚持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减少教师在场的时间,预习任务也不要布置那么具体,课本中哪些是重点、难点,都要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对理解上确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留待正式上课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就有足够的时间抓住重点、难点,解决这些问题。在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自修课中自觉进行预习,这样做既培养了预习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对预习知之甚少,需要教师具体进行安排如安排预习时间,安排预习任务等,而且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全程陪伴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减少教师陪伴和指导时间;到了中高年级后就可成为一种习惯。

4.低年级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字典等方式收集资料仍有一定的困难,但在预习和日常生活中积累词语仍是可行的。通过让学生积累词语,为中高年级的预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资料收集对以后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积累词语是培养收集资料能力的前提准备,对积累词语的训练为收集资料能力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若能正确指导积累更多词汇的方法,会让预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预习生字时,指导学生掌握音、形、义,再找生字的形近字,分别组词。这种拓展式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温故知新,丰富词汇。如:预习生字“辩”时,学生在掌握“辩”字音、形、义的基础上,组词:辩论、辩解、争辩等,然后找出其形近字“辨”、“瓣”“、辫”等,再进行辨析,分别组词。为了激发其预习兴趣,开展组词、造句比赛,不断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拓展词汇的渠道。

上一篇: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 下一篇:新课标下如何搞好初中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