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时间:2022-02-14 07:40:43

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人才资源,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现状 原因 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现,已不断引发社会、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广泛关注,如不妥善解决,采取有

效应对措施,必将造成社会财富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沉重压力。

一、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提供的权威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签约率仅为50%左右,52万人待业,其中,研究生的签约率约80% ,本科生签约率约为60%,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为30%;2004年全国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68万人,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40%,69万人待业;2005年毕业生毕业时真正签约者只有33.7%,79万人待业,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在未来数年内,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会迅速增加到400万到500万左右,低端就业人口的短缺和高端人口的失业将并存于劳动力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难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下文从国家、企事业、市场、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这几个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探讨。

1、国家政府的角度

(1)政府近几年积极推行大学扩招政策,大学生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

(2)人事、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招不到人。

2、企事业的角度

(1)长期以来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主渠道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现在接纳大学生的容量有限。1998年后,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其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减员增效。

(2)目前用人单位在选才上至少存在三大误区。其一,性别歧视。用人单位往往夸大对雇用女性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忽视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在工作中的诸多优势;其二,苛求人才。用人往往要求应届大学生要有实践经验,使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其三,学校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名牌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注明要某某大学的学生。

3、市场的角度

(1)当前大学生毕业于我国安排就业比较困难的时期。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大学生在当时的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下计划安排工作,就业压力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虽然给大量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减少,就业弹性呈逐减趋势。

(2)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离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我国供需见面会还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每年各地组织的一些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信息交流和双向选择会,每次都会有百家用人单位和一两万以上的大学生参加,但签约率很低。

(3)就业市场信息渠道不健全,专业指导信息滞后,缺少同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的利用。2005年47.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而在洽谈会获得的信息仅为16.3%。

4、学校的角度

(1)办学模式的滞后。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并且在调整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某些热门专业跟风的现象,造成供需失衡,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政策的宣传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的条件和机会上,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5、家庭的角度

大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意愿。受父母的影响,大学生对就业地区、单位类型、距离父母所在地远近的选择往往重于个人的爱好、个人今后的发展前景,且一些家长更加关心的是子女择业的层次、就业城市的大小、就业后收入的高低等问题。这些思想中一些不切实际的部分往往影响了毕业生正确的就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混乱。

6、大学生的角度

(1)部分大学生的素质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加大了他们就业的难度。一些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都是为许多用人单位所指弃的。

(2)一些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就业观点有偏差。在就业观念上,就一些人才感觉特别强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到条件差的基层去工作,此种种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他们的就业筑造了壁垒,恰恰断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3)贫困生就业压力大。一些贫困生由于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使得他们自信心不足,再加上与外界沟通能力不强,又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来为自己就业拓宽渠道,从而使他们在求职中竞争力稍显逊色,好多机会擦肩而过。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状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没有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快,这种阶段性的供大于求是可以通过一些对策来加以缓和的。

1、国家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

国家政府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

(1)政府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不是将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对立起来,而是应将它们视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在两大政策体系之间寻求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失业保障制度不仅要为失业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而且应该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其招聘新生劳动力。政府要出台相关法规,在同等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吸纳新生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对安置人数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在贷款申请、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与更多、更好的政策上优惠和扶持,以提高民营企业招聘新生劳动力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须实行政府扶持,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加大人事、户籍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的改革力度,让人才得到合理流动;同时,政府还应将经济调控手段引入到高校的招生工作中,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但却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给予财政上的鼓励。总之,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保证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2、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1)建立与健全毕业生现代就业信息网络。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与实践,积极培育和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尽快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选择。

(2)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中介作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全力开展针对新失业群体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等就业服务,开通“新失业群体就业绿色通道”,实施专门化服务。

3、企事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企事业要改变选才观。选才观不改变,单位就很难选到价廉物美、经久耐用之才,人才浪费的现象就很难消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难以解决。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多给学生一些公平竞争的机会来验证他们的实际能力,而不能因为一些选才上的歧视而一概而论地拒之门外,企事业要根据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员工,真正地做到人尽其才。

4、学校改革教育体制,协助大学生就业

(1)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当务之急是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逐步转变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他们还可以面向当地实际,培养特色人才,主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主性,协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当在常规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市场信息及融资、法律等知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解剖案例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并协助大学生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自主创业的意识与信心。

(3)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就业渠道来推荐自己的毕业生,让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此外,学校的老师也应把学生的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向用人单位适时推销本校的学生。

5、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举措。一方面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要把握就业形势,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择业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丢掉“精英”意识,改变“就高不就低”的传统观念,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就业现实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众多因素所使然,解决这一难题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个人的齐心协力,需要我们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中不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7).

[2] 冯泽永: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4(4).

[3] 罗小锋:理性解读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4).

[4] 罗惠云:解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8).

[5] 曾威: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象及根由[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

[6] 曾庆双: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7] 张岫峰: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之我见[J].阴山学刊,2005(2).

[8]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上一篇:衡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下一篇:论高校学生班主任的情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