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8:24:55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1篇

Fan Yongbing; Wang Junping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Sanquan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453003,China)

摘要: 自我概念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是从自我沿革而来,自我概念可决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的强弱以及积极还是消极,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人格的健全程度,对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及特点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以期能对大学生自我概念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Abstract: Self-concep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s of the modern psychology research. From self evolution, the self-concept may decide whether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perfecting process is strong or weak and positive or negative. Its development level marks the sound personality, and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cept hoping for promoting further research on it.

关键词: 自我概念 大学生 特点

Key words: self-concept;college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53-02

0引言

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Self和ego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两个高度不同的自我。Self是指认识、行动着的主体,是由生物性、社会性以及自我意识诸因素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被分为主我和客我,主要受后天和社会环境影响;ego是从本我(id)分化而来的,是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取得个人自我意识统一的根源,ego主要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1]。自我概念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是从自我沿革而来,自我概念可决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的强弱以及积极还是消极,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人格的健全程度,对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自我概念的来源和定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自1890年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以来,自我概念便成为西方经久不衰的心理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James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意识和心理过程,是自己对自身存在、状态及特点的观察和认识。库利(1902)提出镜像自我概念,认为镜像自我是个体与他人交流时反映给个体的视像。罗杰斯于1951年在詹姆斯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研究探讨,明确地提出了“自我概念”理论。他将自我置于一个想象场中,认为一切人都生活在他的主观世界中,自我仅仅是现象场中在内容上与个体自身明显有关的一部分,自我概念是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2]。

自我概念理论研究发展尽管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关于自我概念的定义,心理学界仍然众说纷纭。

Fitts(1965)认为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处于周围环境中的自我的认知”。Markus(1977)认为自我图式就是自我概念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信念,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受这种信念组织和指导。Jourard(1980)等在《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观》一书中将自我概念定义为:自我概念是由人们关于自己本质的所有信念组成的,包括了人对自己力量和软弱的设想、成就的可能性,以及对自己行为和体验的描述。Hattie将自我概念定义成个体对自我特性的认知评估; Marsh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及关系的理解;Callista等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自己所拥有的感受与信念,这些感受与信念是由个体内在的知觉和他人对其反映所形成的,它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Shavelson(1976)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体对自己的知觉,这种知觉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和解释形成的,它们受他人的评价,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和归因影响。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多方面的看法。Baumeiste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身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

国内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全面的知觉,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具有评价性可与他人区分开来。刘惠军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关于自己的观点的看法,当个体把自身看作研究对象时,便会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产生知觉并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乐国安、崔芳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看法[3]。林崇德(1995)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有组织的认知结构,由系列的态度、信念、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是个人心中对自己的印象,它把个体的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系在一起,贯穿在经验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总体看来,各派学者对自我概念的定义主要包括:自我概念是对自身全面而相对稳定的认识,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个体通过人际互动而形成的。

2自我概念结构

因为研究角度和理论基础的差异,学者们也提出了形式各异的自我概念结构。詹姆斯将自我概念划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是指个体的纯粹经验,而客体自我是指经验的内容。客体自我又分为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等层次,其中物质自我是基础,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处于最高层。其后Mead等对上述自我概念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主体我(“I”,)和客体我(“Me”)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和本体,它通过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而形成起来的;而主体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虽然它在客体我的框架范围内活动,但它具有前瞻性,可使人超出现有客体我的框架,使行为具有自由特征、创造性与新异性。罗杰斯将自我概念分为现实自我(the self)与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两个层面,现实自我代表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而理想自我则代表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3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

国内对自我概念结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自我概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关注,有关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增多。

黄希庭等(1988)根据理想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将自我概念分成自我肯定型、自我否定型、自我矛盾型三类;郑涌等(1998)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自我概念分为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自纳等9个维度,其中友善、家庭、信义、学业、志向构成内在品质,容貌、成熟、自纳、交际构成外在品质。据此认为大学生自我概念结构是分维度多层次的[4]。乐国安等(1996)将大学生自我概念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谢敏等(1997)结合国内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现实,认为大学生自我概念包括:爱国奋进自我;紧跟时代自我;矛盾自我;理想超出现实能力自我;渴望得到理解自我;扬长不避短的自我;虚幻的自我;压抑自我。郑涌等(1997)研究提出,大学生自我概念主要内容是个人属性,尤以嗜好、个性、情绪和理想等所占比重最大;与他人关系是另一个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一般人际关系当中;而社会认同所占比重较少,体现出个人内在特质在当代大学生界定自我中的主导地位。

4自我概念的功能

Berns(1982)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对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自我概念的三个功能:①保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起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②经验解释的作用,自我概念影响自我解释经验的方法;③决定人们的期望。自我概念影响人们对事情结果的期待。这些功能在客观上决定了自我概念对行为的调节与定向作用。

5大学毕业生自我概念特点

作为尚未走进社会的特殊人群,大学生自我概念拥有其自身的特点。Erikson认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统合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即是自我统合。“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人生问题进入大学生的脑海,并引发他们进行深入地思索。由于受个体年龄差异、能力差异、经验差异、家庭背景差异、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最终完满地找到上述两大问题的答案,走向完善的人格,而另一部分人则出现统合困难,迷失自我角色。

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存在内外法则指引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外部法则是外在力量制衡着自我概念的发展,外在力量由自我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社会参与力和政治力量构成;内部法则是指自我行动推动内在力量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我概念发展,内在力量由体力、智力、意志力共同组成。外部法则依赖于内部法则而实现,内部法则受外部法则的制约。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尚存在各种差异。王平(2001)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总分及大多数维度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等方面差异性显著,而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显著。自我概念水平呈现U字型,二、三年级学生自我概念处于低谷。家庭自我概念男、女大学生差异显著,女生优于男生;姚信(2003)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整体展现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等多个维度差异显著。自我概念整体伴随年级呈上升趋势,在大三阶段出现低谷[5]。武成莉(2004)的研究也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年级和专业差异。孔祥军(2006)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在男女生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差异显着;在自我概念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道德自我等因子方面差异较为显着[6]。高亚席(2006)的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在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等维度等上存在显着差异。万德智(2007)研究发现男女生自我概念在家庭自我、道德自我、自我满意等因子上差异显著,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提示自我概念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另外在城乡、独生子女等方面也存在显着差异[7]。

总之,大学期间是从青春期后期向成年期早期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的感受、态度、喜好和意向等所形成的自我认识会影响和支配着他们今后的行为,是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其特点包括:①全面性:能够对各类自我进行分析,更多地深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自我认识的深刻性。②客观性:自我评价已经比较客观。③矛盾性:现实的自我有许多不符合理想自我所要求的情况,偶尔会产生自我迷失。④自主性:对自我的态度独立意向加强。⑤虚幻性: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合的能力尚较低,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参考文献:

[1]杨槐.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2]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Ⅱ.大学生自我概念维度的因素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51-56.

[3]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4]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9,(1):61-62.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认识

一、关注“我是谁”的问题

大学生生涯规划是一门指导大学生们怎么认识自我,怎么认识环境,怎么确定目标,怎么制定计划,怎么行动等等知识的课程。其目的就是想让大学生们有一个适合自己人生发展的规划,活出自己的精彩,让自己的人生不再虚度光阴,向着美好的生活前行。然而,纵观当今我国高校,很多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很迷茫,不知道来大学干什么。面对就业难的形势,不知道自己如何找工作,如何适应社会,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是谁。

为了不让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措状态,首先就要认识自我,认清我是谁?即在大学阶段要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等。那么怎么了解自己的这些特征呢,就要运用自我探索理论进行分析,如运用霍兰德的兴趣理论来判别自己是“R型、I型、A型、S型、E型、C型,或者是混合型等哪一类型之人,再运用荣格的性格理论或者MBTI性格理论——识人工具,判断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才能初步了解自我,其次还可以借助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评价帮助自我分析来认识自我。只有经过正确的自我分析,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不断认清自我,这个环节是大学生生涯规划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二、关注“我能做什么”的问题

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作为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努力学习并掌握将来到社会上施展的各种本领是最重要的。在大学阶段,可以说学习就是大学生的天职,当然我们指的学习不仅仅是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以及适当的社会实践。只有把握了现在才是对未来负责,大学期间的学习是根本,对未来的憧憬是动力。所以,脚踏实地做好大学期间的规划是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点,而不能过早考虑职业生涯规划。当一个大学生学业还没有完成,或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还不具备步入社会的能力,却过早进行职业设计,这样做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对大学生来说过早地为了职业生涯规划而挖空心思,不如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学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做到的就是: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确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的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等,圆满完成大学学业,为自己将来工作打好基础,这才是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关键所在。

三、关注“我为什么做”的问题

当大学生们进行了自我探索之后,就要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做这些事情(大学生生涯规划)到底有什么意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而部分学生在入大学之前都不了解生涯规划的内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他们在高中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考上大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机械地学习和生活,所以,在进入大学后,对如何规划大学生活,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都显得很陌生,没有心理准备,不少学生甚至不知道生涯规划为何物。因此,作为从事这一行的教师,面对当下迷茫的大学生,要帮助其树立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学生们的灯塔,为他们指明方向。

四、关注“我怎么做”的问题

大学生生涯规划除了要探索自我、了解外部环境、认清规划意义之外,还要做什么呢?一句话:付之行动。首先,大一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环境,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大二要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尝试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自己英语计算机等能力。再次,大三要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同时要规划好自己临近毕业的各种事情,积极与人交流,咨询各方面的信息,努力学习,为大四最好铺垫。最后,大四要进行找工作、考研、及出国准备等,要修够所有学分,要撰写好论文,积极参加招聘会,努力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等等。此外,还要在四年的大学生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沉淀强大的技能,处好人际关系,因为大学同学将是你一生之中最给力的人脉。当然,在人生之路上,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和挫折,有成功,有失败,有开心,有忧伤,有幸福,有失望……有的计划会变化,但是不管未来怎么样,只要确定了目标,并坚持努力着,你的人生将会获得成功。

参考资料:

[1] 裴荣杰,王国仁,魏广民.浅谈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认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0300-03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3篇

学生怎样给老师发邮件?

如果说,现如今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老师发邮件、写信。你一定会说:“不会是愚人节的玩笑吧!要是说‘90’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这个可以信。但是不会发邮件,这个太夸张了吧!”谓予不信,这里有数据资料为证。

去年秋季学期,我担任校内新生通识课“无处不在的力学”的任课老师。开学伊始就规定,每位同学写两篇小论文作为作业和考核依据,并公布了我的电子邮箱,让听课者把作业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于是,我与学生来往了500多封信,总共收到学生的电子邮件246个。我对这些邮件的合格性做了粗略的统计,结果如下:

1.书写形式完全合格的邮件32个,约占邮件总数的13%;

2.书写形式基本上合格的邮件79个,约占邮件总数的32%;

3.书写形式不合格的邮件135个,约占邮件总数的55%。

这里采用的合格标准不高:有台头,自报家门(写上姓名、学号),写明作业名称,有落款。可是,偏偏大多数听课学生没全部做到。这些同学的主要问题有:没有任何信件说明,仅以附件形式发了作业;没有台头,连一声“老师”都没有;没有落款,收到后不知此件为何人所发。

我收到邮件后,遇到很多麻烦。最大的困惑是不知哪位学生给我交来了作业。之后查看发件人,学生们用的却是花里胡哨的网名:善良死神、猪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小馒头、南昌炒粉、痛并快乐着、像三毛,流浪、龙行天下、你在我不离开、此生不换、冰力十足、非℃勿扰……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也许他们的密友知道发邮件者是谁,可我是一头雾水。看完整个邮件,还是不明白谁发来的。不得不打开附件,才弄清小论文的作者是谁。改毕作业,要录入成绩,有附件打不开的还得与论文作者联系,又找不到主儿了。最后,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在教务处发给我的学生名单上一一记下每个学生的相应网名(有时还不止一个!)。就是这样,在录入成绩时还出了一些差错。

其实,如何给老师发邮件,我在课堂上交代过;收到一些问题邮件后,又讲了一遍,情况好了一点,但不少学生还是依然故我。

我认为,给老师或长辈发邮件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与给平辈知交或闺蜜发邮件大不一样。应该先有完整的称呼,加一个简单的问候语;接着,自报家门,并讲清相关事宜(如交上XX作业),最后加一个致意的敬语并落款(学生最好写明学号)。

现时的学生可爱而有活力。一般来说,并非晓得了礼仪而不遵守,而是过去师长没有手把手地教过他们,或是学生本身漫不经心,对礼仪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希望在校大学生和准备读研的同学引以为戒。

学生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指点

所有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渴望得到导师的多方指点,特别是在做学问方面的教导。这里说的导师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本文仅限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点拨,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先说说研究生导师。我把他们分为三种:一是“一线奋斗”型;二是“公务繁忙”型(大多有管理职责);三是“滥竽充数”型。前两种有真才实学;第三种并无真才实学,主要靠钻营“谋生”,按沪语说来,是“混腔势”的,不在本文所说的“导师”之列。所幸的是,我熟悉的导师大多属于前两个类型,总体情况也是如此。

那么导师喜欢怎样的研究生?就个人而言,我喜欢这样的学生:积极向上、勤谨用功、有一定悟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积极向上”,指的是热爱学习、主动求知、有进取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三者兼备的完美学生较为难觅,但比较好的还是占大多数。

那么,作为研究生,怎样利用珍贵的攻读研究生阶段,最大限度地得到导师的指点?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从观念上去掉“被动学习”的想法,主动出击,积极征询导师的意见。其中最要紧的是: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每个环节上争取导师的点拨。千万不要傻傻地“等、靠、要”,一个劲儿地问导师:“你想让我修哪些课程?”“让我做哪个论文题目?”“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攻关?”,等等。而是先主动地思考,按导师的基本要求,提出自己的初步方案(包括选课、选题、开题、做论文等);方案最好不止一个,倾听导师的意见后做出抉择;听到导师的意见后,也不要老是“Yes, sir”,处处照办,要勇于独立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2.仔细观察分析导师及其团队的特点,以各种方式赢得导师的指点。倘若课题组有定期的小seminar(这在本所很普及),一定积极参加,而且主动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现时通讯手段很多,可以利用电话、电邮、QQ群聊、短信等,随时与导师讨论,或寻求答疑解难。

3.在寻求答疑解难的过程中抓大放小,力求探讨关键性问题。对于鸡毛蒜皮的问题(例如公式推导、程序设计、实验细部设计等)应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自行解决,只把自己啃不动的“硬骨头”拿出来,请导师指出如何“下口啃”。

4.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和所遇到的难点,即写一些小型汇报,提交给导师,使其随时了解详情,给予指导。

5.学会与导师argue,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要知道,“弟子未必不如师”,特别是,现在不少研究生很能干,视野较宽,对新的研究动态细节的了解往往超过导师,因此,若与导师在学术上有分歧,一定要讲出来,别闷在肚子里。讨论中,大家只相信真理,谁对就听谁的。我相信,多数导师有容忍年轻人反驳自己、共同探索的雅量。就我来说,则特别喜欢这种argue和discussion,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6.随时记录与导师或课题组讨论的内容。最好把历次重要的讨论记录在案,放入专门的文件夹,有需要时就拿出来看看、想想,有必要时进一步提出问题。

7.遵守一定的基本礼仪,遇到大问题需要与导师花一段时间讨论时,应该与导师约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特别对于那些有领导职务的导师,更要事先约定。在讨论中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抓住关键问题,务求实效。办法还有很多,可以自己不断总结。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大学生人际交往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借助手机客户端在90后大学生中迅速掀起热潮。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微信朋友圈,意在将微信用户的个人好友在虚拟的平台上整合成为小型交际圈,通过个人状态的展示、分享和评论,达到朋友间交流的深化。微信朋友圈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私密的圈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影响。

一、微信朋友圈的特性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正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与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而随即应运而生的新型移动社交平台,更以全新的互动方式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形式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作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代表,具有自身特性:

1.“圈子”的私密性

基于Web技术的各类人际交往应用向手机领域延伸,针对智能手机的各个系统开发出了移动端口的应用,新型社交媒体也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微信可以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相连,通过此“导入”微信通讯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熟人圈”的真实和私密性。与微博类似,微信朋友圈能够即时个人的心情,分享照片,查看与转发各种内容,而不同的是,朋友圈的评论仅为本人和评论者可见,评论者包含互为朋友的人,即三方互为好友。同时,个体会根据社会关系将不同的亲朋好友分入诸如“同学”、“同事”、“上司”、“家人”等不同的小交际圈中。可见,朋友圈拥有熟人社交网络和强关系链的特性,用户与用户之间熟悉程度高,它的设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同一交际圈中的个体不易受到另一交际圈中个体的干扰,进而保证了交往空间的私密性。

2.“圈子”的延展性

尽管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平台,通过熟人间的交流互动不断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相继问世,构成陌生人社交的入口。“附近的人”功能依靠的是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位置定位服务,微信用户通过使用该功能,可以查找到用户周围1000米以内同样使用了微信定位服务的用户。“摇一摇”功能即通过摇晃手机数秒就能够匹配到同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漂流瓶”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的方式将需要传递的信息“装入漂流瓶中”扔入虚拟的大海,其他用户也能够在虚拟海洋中“打捞漂流瓶”读取瓶中信息,进而拥有成为“瓶友”的机会。这些功能设置和应用,一方面,迎合了90后大学生猎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从某种程度上延展了微信的朋友圈,使得陌生人介入了大学生的朋友圈。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朋友圈的相对真实性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敢于“自我暴露”

我学者李丽明在《人际交往学》中认为,人际交往的深度与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有关,自我表露越真实,则反映出人际交往的程度越深入。自我表露即自我暴露,我国传播学者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提到:“‘自我暴露’是一种实际的人际传播现象,无论人类使用的传播样式如何变化,人类的传播或交流始终保持着一个共存的关系,我不是与这个你、这个他人,就是与那个你,那个他人发生关联,并暴露出‘我是谁’的秘密”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虚拟和虚构成分的下降,体现了用户能够互相坦诚相对进行交往,让用户间的交往趋于真实,这样真实化的人际交往,加强了人际交往的深度。”90后大学生是乐于表现,善于表现自我的群体,他们在朋友圈状态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表露的过程。在虚拟与真实生活的交错中,大学生们敢于在属于自己的“熟人圈”里去“自我表露”,这种状态的呈现多是真实生活和互动的反映,同时这也反映出他们与好友间良好人际交往的程度。

2.朋友圈的延展性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形成一定“强关系”

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的好友数量越多、用户与好友的互动情况越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1朋友圈的功能性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平等、开放、自由、同时私密度相对较高的环境,大学生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朋友更便捷的互动。同时,朋友圈“微视频”的应用,使大学生间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而社交能力的提高是增强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功能和“扫一扫”等功能,社交圈子更加方便地被扩大,交往生活中的“强关系”网络也得以拓展,而不断扩大的社交圈子,使得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支持和疏导,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极情绪。

3.朋友圈的实时性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有效率

朋友圈的实时性消除了时空维度的限制,有利于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正处心理发育成熟期,他们有对朋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需求,同时,又是缺乏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阶段。朋友圈一方面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朋友圈状态的呈现和展示,化解了心理上渴望又怕尴尬的交往心理。交往的时效性越强,越能提高人际交往效率。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爱好广泛,精力充沛,追求多种多样的人生体验,多数人会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而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追求人际交往的时效性可以为他们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时间,不仅使得信息的大范围快速传播变成现实,还使得信息的有效到达和回馈成为可能。

三、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过分依赖易削弱人际交往能力

使用社交媒体的强度越高,意味着大学生用户花在线上的社会交往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线下的社会交往相对减少。根据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当线下的人际交流变为线上的网络交往,真实的社交生活被置换成虚拟的人际交流,人的幸福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通过新媒体的虚拟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是存在差距的。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交往可以摒弃各种现实条件对人际交往的约束,而现实的人际交往却要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如情境、习俗、规章制度、 身份、收入、性别、语言、表情等。虚拟的人际交往比现实的人际交往更便捷、更广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过分依赖,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当有些大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中的日常人际交往时,便会对现实人际交往世界日渐疏远,而对网络虚拟状态下的人际交往过度依赖。然而,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仍需回归现实。

2.微信朋友圈的半开放性使得大学生面临安全隐患

尽管针对陌生人际交往,微信朋友圈也有其相应的隐私设置,但不同于人人网,朋友圈的隐私设置是半开放而非完全封闭的,陌生人能够访问用户的朋友圈并从中浏览到最近的10条朋友圈状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纯粹好友间的“人际交往”。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多侧重于媒体性质的公共信息,朋友圈则侧重于见闻、情感和个人照片等方面的个人信息,陌生人进入朋友圈后能够较为直观地获取到其中的真实信息。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的信息对大学生群体实施诈骗。大学生在安全意识薄弱、警惕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受骗。

3.缺乏监管的微信朋友圈易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商业化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对朋友圈兴起的微营销进行了关注,其中不乏有微信卖家诚信缺失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大部分用户在朋友圈中的状态基本为个人信息,微信团队对于朋友圈当中所的状态并没有采取主动的监管和引导,这就为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商人提供了宣传的平台。“‘杀熟'是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语汇,意思是欺诈熟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欺诈熟人的现象可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找到,但类似‘杀熟'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频率较高的、不断进入日常话语的社会事实。”这些微信卖家为进一步扩大获利面,可能会在原有微信好友的基础上盲目交往,从而牟取更多暴利。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缺乏甄别和判断,易盲目跟风,最终完全将个人微信及其朋友圈商业化。

综上所述,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大学生“暴露”个性形成一种人际“强关系”,过分依赖于朋友圈交往又能使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的困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交往心理,营造和谐的朋友圈人际交往,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参考文献

[1]宋江波,《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6月

[2]尚婕,《从媒介技术的演变规律论社交媒体之“罪”》,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6月

[3]温如燕,《微信Υ笱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以呼和浩特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7月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一、引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现在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

大学生上网已经相当普遍,网上交流就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时间越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界,因此网络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能使用网络交流的人大致是这么一些群体:一是中小学生,这些刚刚接触电脑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没有太多的电脑或者网络知识和人生阅历,大学生们会觉得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瞎胡闹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与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二是大学生本身,他们具备一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对网络的各种功能好处有充分的体会。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本身就是其网络交流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在岗的中青年,他们在工作余暇也会经常在网络上逗留消遣。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觉得在校大学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学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业的青年,这些人部分已经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领会网络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经历也会让大学生觉得好奇,而待业青年在网络交流中或消磨时光,或另有各种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对方是幼稚还是成熟,或者还可以感动一下大学生的纯洁。因此这类人也会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对象。

网络交流的这些群体,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向于这么一些类型:必须是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共同语言。大学生太注重与同学等同龄青年之间的横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视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很少,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代沟”。网络交往在进一步缩小大学生横向交往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代沟。因为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上看,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个小范围的同辈之间的交往,而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减少了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纵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种困境,久而久之,将不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但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环节多了网络成分,这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然而网络毕竟是网络,它是虚拟的现实,就像人不可能像枪战电影里面那样幸运,在现实中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网络可以给你许多选择,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价,然而到处充满人个性的释放,也许和现实中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七拼八凑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原则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信用原则等。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据相关调查,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交往的原则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网上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当然会要求平等对话。至于尊重与否就难说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喜欢尊重你,或者我高兴我心情好的时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谓?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谁,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难说,因为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爱说什么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我们经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骂的现象,而且是越骂越起劲,好像这样能使彼此越高兴,这样谈何尊重?

2.网络对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交流大多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的,或简单的倾诉,或有问题求助,或就只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网上交流多半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只要你说,就会有人听,倾诉终于不愁是唱独角戏了,让人心理得到慰藉;有问题求助的,也会有网友提供建议的,当然到底这些建议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实践去证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时光就更好办了,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和你一样,也想找个人来随便说说,找点有趣的话题,共同度过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就这么看来,大学生网上交流还真是互利互惠原则的,只不过到底这利有多少,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听你倾诉,你会想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用心在听我说话,或者听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你会领悟到唱独角戏的悲凉;有许多人给你建议,那得自己首先判断筛选一番,这无疑使面对难题的人再加一道难题;消磨时光是最容易不过了,互相顺便说说,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原来可能觉得这两个小时难熬,结果聊聊,一天也就这样过了,多简单,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网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用度

据有关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这说明差不多半数的大学在网上交流都觉得撒谎很正常。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认真,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并认为对方也经常是造假的。网络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现实中的“恐龙”。甚至有人利用网络交流欺骗大学生的感情和财产,比如上面说到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当中就有经常在网络上伺机行骗大学生的,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学生的纯真和同情心,欺骗他们的钱财。据报道有一个女大学生上网聊上了一些社会上的网友,她觉得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来当这些人中有人出现了“困难”,急需钱的时候,这女孩毫不犹豫就把她家里帮她准备的学费借给了人家,结果钱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继失踪了,销声匿迹了!她一年的学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怜的她家境也贫寒,一下子更困顿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灾难啊!诸如此类事情,在网络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可见,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平等不够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网络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以至于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结语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认真考虑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身边存在的现实,否则网络就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将会是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道新难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2.

[3]张秉辉,崔建良,李建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1):102-103.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孙子兵法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体验

课 题:“201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成果论文。课题号:2010lsz017。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采取措施实现目标的过程。我国学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中的谋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有相同之处,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许多启示与借鉴。

一、运用“知己知彼”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环节

1.以“知己”观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了解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一个人对于某种职业适应性的不同,任职者只有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兴趣,又有能力去完成的职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好业绩。因此,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是确立职业理想的前提。《孙子兵法·谋攻》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着眼点在于“知己”。如果说“知彼”不易,“知己”则更难,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理就在此。

大学生可以借鉴孙子兵法的“知己”观点,通过以下的几种渠道去充分了解自己。首先,明确“我是谁”,以此掌握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其次,明确“我想干什么”,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最后,明确“我能干什么”,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识水平、能力、特长、潜能等,以此正确评估自己,为树立职业理想打下基础。

2.以“知彼”观分析外部环境,把握社会因素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了解社会环境,同样是树立职业理想的前提,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环节。孙子兵法认为成功的要素是“道、天、地、将、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从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就是要分析社会环境,认清所选择的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从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就是了解所选择的职业对任职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者就要认真的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要求,或者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种标准。此外,可以借用《孙子兵法·用间》中“五间”的方法来了解社会:一通过社会调查,二通过社会实践,三通过网络媒体,四通过亲朋好友等。

二、以“道”确立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孙子兵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道”在国家来讲就是治国用兵之道。对应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其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高尚的、符合自己特点个性的理想,能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挖掘人的一切潜能,激励人积极向上。此外,确立职业理想除了要“知己”和“知彼”,还要结合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思考。

三、借“法”制定方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

《孙子兵法·始计》:“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国家指的是法令规章,对应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要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来实现目标。在制定执行方案时,需要考虑的是:一是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二是达到目标所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三是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四是在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等。

四、利用孙子兵法,实施职业生涯方案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意思就是实施计划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这里,孙子明确地强调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高明的将帅应依据敌情的变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称得上用兵如神。制订了职业生涯规划后,还要善于利用计划,督促自己始终按计划行动。而且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随着客观环境和条件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要因地制宜,不能刻舟求剑。但是方向一般是不能变的,目标也只是微调。

参考文献:

[1]卞成林.大学生就业指导[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7篇

校长谈校庆

今年是北邮建校50年,说起这50年.林金桐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北邮的50年属于一个时代――信息通信时代。北邮因信息通信时代而诞生,与信息通信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相伴随。北邮50年是勤勤恳恳为时代培养人才,创造知识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历史……

“北邮属于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前的今天,政务院的一份公文、总理的一张院长任命书、邮电部的一份筹建令,宣告了北邮的诞生……”

“北邮50年,为国家贡献了五颗星:第一颗星,‘211工程’。北邮不仅把她看作荣誉,更看作责任;第二颗星,研究生院。北邮人把它视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起点;第三颗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信息通信领域,北邮要把科研做到国际水准;第四颗星,国家大学科技园。北邮人明白,这既是对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大学完善服务社会这一项功能的鞭策;第五颗星,国家重点学科。北邮有四个重点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对于信息与通信领域来说,至关重要。”

“北邮属于社会,属于百姓。北邮人深知,大学建造在社会上,扎根在百姓中,北邮发展的每一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更离不开百姓的认可……”

“北邮属于世界,一个亿万人民渴望和平、谋求发展的世界。开放式办学是北邮坚定的理念……几乎所有中外著名的信息通信企业都和北邮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天的北邮毕业生不仅在境内的外资、合资企业就业,而且直接去美国、欧洲、日本就业和求学的学生已有相当数量……”

“北邮属于全体师生员工、属于11.6万校友,是大家创造了北邮的50年历史,是大家铸就了她今日的辉煌……”林金桐如数家珍。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邮50年校庆典礼讲话中,林金桐强调:”校庆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陶醉。校庆是里程碑,校庆是誓师会,校庆是要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北邮要创造第二个50年的更加伟大的辉煌……”

互联网上的信息

点击搜狐网人物频道,查询网上的信息排名,在文化科学教育界,林金桐名列第一。如果再点出大学校长这一项,记者发现,北大、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人大、川大等优秀大学的校长均列在前十名之中,然而高居榜首的,最近一年多以来.一直就是林金桐。

虽然没有――查阅中国2000多所大学的网站,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据记者分析,林金桐在互联网上至少创了如下三个“第一”。

第一个在大学主页上开设“校长演讲”栏目,将自己在校内的讲话向学校、社会的网民公开;

第一个在BBS上发表文章,与校内、社会的网友平等交流。北邮的BBS取名为”真情流露”,校长在上面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为“校长真情,也想流露”,这篇文章后来在网上流传甚广,北京的一位大学校长收到上大学的儿子转发的下载文章,附信说:“应当学学林校长怎样与大学生交流。”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林金桐在网上发表署名文章《林校长网上说SARS》。告诉大学生不要恐慌.劝告他们不要私自离校,教导他们要以社会利益为重,关心他人为重。这篇文章的效果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描述。事实后来表明,北邮在“非典”期间是最安定的北京高校之一,北邮的教学秩序在“非典”期间保持正常,两个多月后,《中国教育报》全文转载了这篇网上文章,并加编者按,称它体现了“中国大学校长的水平和魅力”。

林金桐在北邮办起了全国第一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他把程控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改名为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金桐对北邮的网络学科特别重视。今年早些时候,北邮举办“网络游戏研讨会”,林金桐到会发表演讲,说互联网已经到了第三代,从第一代的专业人士到第二代的知识分子阶层到现在的全体公民,从E-mail到WWW再到现在的流媒体。在新华网与网民互动的网络文化研讨中,林金桐作了题为“网络改变社会”的发言,说网络具有青春特点、精英色彩、网络改变我们的生活,网络改变我们的社会。

今年9月7日,林金桐作客新华网,4万网友在线……

校长演讲

用Google搜索引擎查询“校长演讲”四个字,第一个在页面显示的就是林金桐在网上公布的77篇演讲稿。据北邮校办的老师统计,几年来这个栏目的点击率已经超过500万人次,读者群主要是大学生、教育干部、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白领。2004年5月,四川教育出版社将林金桐截止2003年底的所有讲演结集出版。书名为《向往成功――林金桐校长演讲集》,没有售书首发仪式,没有媒体炒作,几十天以后,当你在网上书店购书时,页面上的回答是“缺货”。

山西省一个县的教育局长买了20本《向往成功》,他希望县里的各位中学校长,各区镇教育干部都读一遍林金桐的讲话。在出书以前,这位教育局长从网上下载了林金桐的每一篇讲话,并复印成册发给他的下属。

《大学时代》(College Times)期刊将林金桐的一篇《大学生的品质》译成英文,与哈佛大学校长的一篇开学典礼演讲并排奉献给大学生读者。

《演讲与口才>>期刊编辑部认真研读了林金桐的演讲,认定他是“当代中国演说家”,向他约稿,林金桐婉言谢绝道:“我是校长,不是作家,我所有的讲话都是履行职责的职务行为,是与学生、教师的交流”。后来,期刊转载了他在一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诚者,天之道也》。

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优秀学生具备免试晋升研究生学习资格,问她为什么选择北邮,回答是读了网上的校长演讲。

今年一位考生家长在孩子报考北邮之后,还向招生办公室打听林校长是否还会再连任一届,因为她希望她的儿子不仅在开学典礼上而且在毕业典礼上也能听到校长的讲话。

中国电信一位副总经理,办公桌上摆着的一本《向往成功》不翼而飞,不管他怎么严肃追查,就是没有人“认错”退“赃”,最后他是“厚着脸皮”询问北邮校办是否还有存书。

西北大学一位副校长在北邮的教授家读到《向往成功》,爱不释手,称它是思想、文化、科技、文学的完美结合。

让我们看看林金桐的这些讲话到底是怎样在影响我们时代的大学生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生育你的妈妈,另一个是教育你的学校,再一个是培育你的祖国。”这是林校长在99届研究生毕

业典礼上的讲话,一位学生在离校前给校长打电话说:“校长你在台上讲三个母亲,我在台下流泪了!”

“在有标识和无标识的状态下保持行为一致,是修养;不仅珍爱自己。而且珍爱别人。是教养;有意见、有问题,心平气和地解决,是涵养。”

“发达的儿女,都是孝子;成功的校长,都爱母校。”在北邮,你可以听到许多校友热爱母校,尊敬他们校长的感人故事。新疆校友会成立时,到会的一百多名校友个个慷慨解囊,为母校捐献;少则一百,多则十万。上海校友会成立时,一位校友当着校长的面为校庆认捐一百万。

一款商用软件《日常写作无忧(通用版)》在庆典祝辞部分.选用了六篇林金桐的讲话,一字未改,把它当作样板介绍给全国。

第一本演讲集《向往成功》出版之后.记者听说,现在又有出版社迫不及待地开始组织出版他此后的演讲集。

影响力

搜狐人物频道中,提供投票人参考的选项有两个,一个是影响力,另一个是成就。林金桐之所以被网民选为第一,自然就有影响力这个因素。

一本书有影响力,网上的文章有影响力,他对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理念也很有影响力,他曾应邀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教育行政培训班。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高等学府作报告,对干部、对教师们讲高等教育、讲教育改革、讲加入WTO以后的中国大学……

在北邮,林金桐每年都要召开一两次自由参加的学生恳谈会,每次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学生,北邮的学生称那是“北邮的节日”。

毕业生就业面试,一些大企业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总是喜欢提“你崇拜的人物是谁”这类问题,有一些北邮毕业生把他们的校长选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及海南、新疆、深圳、苏州等地的信息通信行业也都曾邀请他作报告,像重庆邮电学院。通信工程学院,都已经不止一次地请林金桐为他们的学生作报告。

今年3月,上海东方电视台《世纪论坛》节目邀请林金桐作了两个小时的题为“享受信息通信文明”的讲座。

林金桐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声名远播.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校长正式邀请他在明年4月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

由林金桐创意,中外十几所信息通信技术强势大学发起,要在北邮5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国际大学校长论坛”,得到国外、境外60所大学校长和中国87所大学校长的热烈响应。演讲的6个专题、39篇发言,都是共同探讨高等教育应当怎样为信息通信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林金桐告记者,这是个要年年开下去的校长论坛,明年的论坛已有韩国信息通信大学申请举办,而后年也有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在做申办的准备。

学术成就

学生对校长这份尊敬,应当说有很大的成份源于校长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

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林金桐还有8年担任乡村普通中学教师的经历……

两所小学,丹阳县城的和上海都市的;两所上海的中学,普通的和重点的.江浦中学和复兴中学:四所大学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中国的和外国的,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两位导师,叶培大和W.A.甘柏林都是国内国际著名学者。

1983年,林金桐发表了我国首篇为光纤通信领域国际会议接受的论文;1985年,他协助叶先生编著出版了《光纤理论》一书;留英期间,他研制了第一个半导体泵浦的光纤激光器,并因此荣获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年度最佳论文奖;他发现并研究光纤激光器的偏振效应,曾发表的两篇论文,多年来被科学家们作为参考文献;1989年,Electronics Letters期刊庆祝创刊25周年编辑的特刊,收入林金桐的论文。他的导师及另一位专家写信给林金桐说“非常感谢你对光纤研究所做的重要贡献,你的研究工作编入特刊,足见其具有技术和历史的双重意义,能与你共事.我们感到十分荣幸……”;自1991年开始,他已经15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今年,林金桐曾经留学8年的国度.奖励他两个令人羡慕的荣誉,一个是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院士(FELLOW),另一个是南安普敦大学的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6年,从林金桐任北邮副校长开始算起.至今将近10个年头,林金桐在管理岗位上又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和内容,从职业锚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就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有益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从事职业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某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现代职业生涯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探索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尝试期,过渡期,初步试验承诺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活动处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今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大学生职业教育主要指导学生培养职业兴趣,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角色,通过分析各类职业内涵,最终培养学生在就业准备期内实现个体资源、兴趣特长和职业的匹配。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项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明确职业规划的各个步骤及其特点。按照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以下4个步骤。

1.自我认知。

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借助职业兴趣测试和性格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对数字敏感或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也可以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

2.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要细化至具体工作。短期目标一般是提高素质和能力,或获取有用证书,或通过考试。

3.确定行动计划和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就成为关键的环节。没有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

4.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

w分析法:a.who am i?(我是谁)b.what will i do?(我想做什么?)c.what can i do?d.what does the situation allow me to do?(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e.what is the plan of my career and life?(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swot分析法:swot是“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优势:学历什么、做过什么、最成功的是什么、忍耐力如何;劣势:性格弱点、经验或经历中欠缺什么、最失败的是什么;机遇:现在的就业形势、各种职业发展空间、社会最急需的职业;威胁(挑战):专业过时、同学竞争、薪酬过低。

通过上述方法,仔细分析就业形势与自己能力的匹配情况,才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锚的内涵和特点

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指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他就会逐渐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我国当代高等教育过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即技术活功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和安全型职业锚。通过对职业锚理论的研究,可以知道职业锚具有如下的特点。

1.随时间的迁移性。

一个人的职业锚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每个时期职业锚所表现出来到内容和程度都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职业锚会随之而变。从大一入校时的迷惑,到大二、大三的认识逐步加深,最终在毕业时,每位大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锚所关注的内容都是大相径庭的。

2.个体对象的选择性。

只有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大学生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即使处在同一平台上的两个学生,他们的职业锚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既是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又是对教育环境中意识形态引导的要求。

3.阶段过程的唯一性。

职业锚随着阅历、能力、学识等会发生迁移和改变,对于个体而言也不尽相同,但在特定对象的某一个阶段中它又相对稳定,显示出阶段时间内的唯一性。根据彩虹图理论,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成长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社会角色相对固定,心理发展历程相对清晰,因此,这个群体的职业锚总体上表现出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三、职业锚理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以往对职业锚的概念及其作用认识较单一,较多地认为存在于现代职业人身上,而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被采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后,引入有关职业锚理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拓展职业锚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使用空间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培养学生职业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职业锚的特点可以得出,培养职业自我认知对于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对职业匹配性的认知。自我认知是大学生对自身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大学生发掘自身的职业倾向性和适应性,从而明确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定位。对职业匹配性的认知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对职业匹配性的正确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我想干什么”的理想职业自我与“我能干什么”的现实职业自我之间的统一。

2.注重大学职业规划阶段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随着学习、生活、思想的不断磨炼,大学生对事物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也逐步在深化,思考更趋于理性。职业锚的特点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者要注重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充分利用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变化的规律,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环境的变化引起自我认知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求教育者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阶段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3.发挥职业心理调节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

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又显得不够成熟与稳定。这就要求教育者利用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障碍,要教育学生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进行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分析职业锚的特点,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阶段过程唯一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出色的胆识和才智就业、创业,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职业选择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个人的年龄联系在一起。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律,利用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特点,帮助他们准确、客观、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选择过程中要注重自我认知的作用,结合个人的职业个性心理,坚定职业信心,正确定位,这样将对成功择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艳.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思考[c].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6.4.

[2]张政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刍议[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3]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9篇

认识你自己学术为大家

人类拥有独一无二的不断求知的心灵,远在它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就在爱琴海之滨的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镌刻了“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认识自己,就得认识自己的角色。人在每个场合都有自己的角色。今晚的你我了?我应以竞选者者的身份,向各位选民问好!(鞠躬!)这位竞选者是谁了?我——王东红,甘肃陇西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为0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欲从事研究。

你我又是谁了?也是在雅典,不惑之年的柏拉图设立了叫阿卡德米的西方最高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我们是中山大学这所科研型大学的一员,我们是与其他院校相比具有浓烈学术氛围的教育学院的一份子。拷问自己,是一名研究生!可谓学术兴校,强院,立生。学术治校,建院,育人。

学术如此重要,你可以胜任吗?

28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干部“四化”的标准。我想现在仍没有过时,但却还需与时俱进。我想我是具有“四化”特征。那么是那“四化”呢?后面的博士师兄说——“革命化”,对了。也就是先进性。我是一名党员,大学里班上要吸纳党员,我被拒绝了。因为我未满18周岁。终于等到十八岁,我就如愿了。党员的宗旨就是为大家服务。这不是中国最大的谎言,而是每个人践行的诺言。我想大家会提供这个机会,让我的诺言变成事实——为大家学术生活服务。

左边的老师说了——年轻化。我87年10月出生,现在从西北内陆到改革开发的前沿。脸虽饱经风霜,但人依然稚嫩。“正因为稚嫩就往往内含着无限的发展生机,但与此同时,稚嫩意味着成长历程中经受种种不易,这就意味着需大家更多的呵护与培植。

右边的女同班说了——知识化。我想光有只是还不够。一个人应当具备四识:知识、常识、胆识、见识。正如受之有愧的一同学送我——“读书至今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的对联。我有点点滴滴积累起来较为宽厚的知识。做人老实和做事踏实,做学问扎实的常识,见识是让我有了诸多经历和阅历。说起胆识,我可是怕人、怕见人。但是,今天我站了出来。我想纵使我们之间有1000步的距离,我只要跨出第1步,你就会朝我的方向走其余的999步。而现在的你我就近在咫尺,我相信你支持我。

前面的这位男同学也说对了。还有——专业化。说起学术,我也能自我沉醉一番。本科我听了51场学术讲座,参加过两项区教育科学立项项目的准备工作,一门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参评工作。大二独著7万字作品获校挑战杯选拔二等奖。大三独著作品9万字获第三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本科论文(6万字)逐步整理成为系列文章正在发表中。其中一篇第一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改革开放30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会议文集,并应邀参会。当然,专业还来自对大家服务的专业。若有机会,让大家领略大师风采,聆听智者声音;若有机会,让大家得到心灵的追问,智慧的凝结,灵魂的享受;若有机会,让大家拥有自己的一套概念系统,一套背景知识,一套研究思路,一套评价标准。

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既然选择了学术作为我的事业,那就还要使学术选择我。在我看来,学术适合我,我也适合学术。无疑现在的我在科学的入口处,一脚在里,一脚在外。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我有了理念,我不怕推销自己,因为认为你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担任这个或那个职务。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现在就剩你们的实践来考验和检验我了。

最后,祝福今晚会议圆满成功!祝福大家学术生活美满!祝福学术使学院更强大!

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途径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的阐述:1、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2、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3、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度求职目标;4;、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5、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造成就业形势严峻。那么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地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首先我们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分析,充分的分析我是谁?主要分析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等,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是分析内外部环境: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如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文化环境等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位置。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具有的优势就是英语六级、专四、专八过关、还有尽全力考取英语口语资格证书。

再次,确立职业方向:根据自我分析结果,选定职业和职业生涯路线,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

最后,确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中学生活如同在小河中行进的一叶扁舟,无需掌航亦可顺流而下,大学如同浩瀚的海洋,缺少英明的舵手,小船便迷失方向,甚至触礁沉没。

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前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因此在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它方面就相对落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适应社会,发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三、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合高度求职目标。

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一般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是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而且英语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为了适应这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自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女生的签约率较男生相比还要低大约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高校女生占在校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大学校园的“半边天”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提及英语专业,有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专业很吃香,终究现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应聘者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证书,也许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明白,其就业前途是多么的坎坷。英语现在比较普遍的风行的说法是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而非谋生的手段。虽然说这种论调略显偏激,可是从最近刚刚出炉的大学应届生就业陈诉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毕业的同学仍旧很头疼找不着理想、满意的工作,就业率偏低。也许这只是“纯种”英语专业学生的苦恼。

四、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在世界性国际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贸合同文本,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据劳动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十位.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就业乐观。

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女大学生经常感到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方向,旅游方向和师资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方向提供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等方面的职业。旅游方向主要涉及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对于师资方向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可选的。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制定一个好的就业规划,有助于我们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五、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针对女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加强女大学生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打造核心竞争力。心态决定行动,对女大学生的全程心理教育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首要大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鼓励女生将求职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做出倾诉并且作为案例与在校女生交流,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帮助女生发掘女性在职业中的优势,塑造亲切、认真、细致的大学毕业生形象。还可以通过定期请女性校友回校做职场经验分享来启发女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特定个体分析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对于外界原因做出客观分析,鼓励女生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做到自尊、自信。也可以尝试发掘潜藏在女生身体中的部分男性性格,通过一些竞争性的学生活动培养女生的成功意愿、竞争心理和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要善于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利用3-4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和锻炼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找到热情积极的工作状态,结交工作岗位上的好朋友,拓宽人际交往面。

参考文献:

[1] 李平.构建新时期高校“全程化”就业工作体系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上一篇:数学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