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

时间:2022-02-14 12:51:04

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越来越高,残疾人的教育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这一教育残疾人的专门学校不论是在学校的建设还是政策的支持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特殊教育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究其原因如下

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然如今的特殊教育已经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但是特殊教育依然在正常教育的模式下进行,其特殊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和引起人们的重视。特殊教育往往是以完善“普九”的使命在出现,在发展。在这里说是形象工程有点过分,但它远远没有得到像正常教育那样的重视和支持。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特殊教育被人忽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学校现有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

二、特殊教育教师严重不足

在这里并不是说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不足,而是能从事特殊教育这一职业的人严重不足,大多数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正常教育的行业中过来的,其手语水平,对残疾学生的了解,对特殊教育的规律的认识都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去从事特殊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教师最大的荣誉就是桃李满天下,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再加上人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上的偏见,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这就使得特殊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和匮乏。

三、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初级阶段地区发展是不平衡

在贫困地区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刚刚起步的同时,但迫于形势以“跳跃式”的方式去发展,特殊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从当前某些地区的做法和导向来看,许多人认为只要多盖几栋楼、多添置一些教具、跟着买几台电脑即在硬件上多作一些投入就实现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了,其实这些想法把特殊教育现代化看得太简单了。实质上的特殊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硬件的投入,更重要的还有软件的建设,包括教师素质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思想观念的更新、校园文化的建设、敬业精神的培养等。如果软件建设跟不上,硬件投入得再多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状态。

四、重知识教育忽视对残疾儿童的心理教育和技能教育

谁都知道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的残疾导致了心理的残疾,再加上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误解,使得残疾人的心理更加不健康,因此对残疾人的教育应该首先纠正他们的心理残疾。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正确地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是现今的特殊教育重视的是文化教育,毕竟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通过自身去矫正心理问题正常人也很难做到,他们就更难了,而且在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劳动技能教育,这使得他们在走出学校后很难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教育的功能不能体现,教育的目的不能实现。

五、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教学手段单一。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是稳定的,教师缺乏竞争,长期从事同一工作。外出学习机会很少,再加上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讲到底。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由于各种缺陷,更需要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兴趣,增强理解。所以这就对我们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枯燥的手语和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六、学生人数萎缩造成特殊教育面临生源危机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规模小的特殊教育学校十几个老师,只有几个学生,有的学校甚至已经连续几年都招不到一个新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分析学生少的原因,专家们一致认为有三点,首先,是医疗技术的发展,过去一些不可避免的残疾,现在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避免,如孕妇的产前筛查、新生儿的疾病筛查等,减少了残疾孩子的出生人数。第二,特殊教育学校过多过滥,导致了生源的不足和竞争加剧。第三,由于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绝大部分残疾儿童通过早期干预,如耳聋的孩子,可以配上助听器或者做电子耳蜗手术恢复一定听力,然后送入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重新学会说话。而这些通过早期干预得到康复的儿童,绝大部分都在普通正常小学随班就读,家长愿意让孩子和健全孩子在一起学习。而不愿意把孩子送进特殊教育学校集中学习。让残疾的孩子进入普通正常学校随班就读,是目前绝大部分残疾儿童家长的选择,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生源稀少的最主要原因。

特殊教育的发展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但特殊教育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亚于正常教育。搞好特殊教育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希望社会能对特殊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其能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

上一篇:教育中宽容策略的运用 下一篇:探究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