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升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2-14 07:42:26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升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了ARIMA模型对第三产业比重未来的变化做了科学的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因素,发现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城市化和国家对科技的财政支出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影响。针对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三个因素,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ARIMA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02-04

1 引 言

产业结构是特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提高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以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活动。

2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长期而言,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中国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摆脱通过破坏环境和消耗大量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下面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探究。

2. 1 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78—1985年产业结构调整迅速,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开始快速上升;1986—2002 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0%~50%,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03年以后是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稳中有降。在这几个阶段中,第一产业除了前几年比重略有上升外,其余时间一直保持快速下降的势头。

1978—1985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轻工业,从而使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在这一时期,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改革开放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大大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开始逐步上升,其比重由1978年的23. 19%上升到1985年的28. 1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开始加强基础工业发展,工业结构向以重加工工业为重心的发展方式转变。在这一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二产业整体上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8. 17%快速上升到2003年的41. 12%。

在2002年以后,基础设施、通信设施、汽车和房地产建设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化工、机械、有色金属、钢铁等处于中间的投资品行业,石油、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也增幅巨大,由此使得第二产业整体快速增长。在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略有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受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三次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并在近年来略有下降,但第三产业仍然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基于开源软件的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效... 下一篇:理性面对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