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访谈新理念

时间:2022-02-13 10:40:40

浅谈新闻访谈新理念

[关键词]新闻访谈 新理念

近年来,人们对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喜爱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不少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已成为电视台的名牌栏目。依托电视媒体优越的传播手段,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为其他媒介提供了一些新颖的采访理念,对记者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新闻采访对象的讲述或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直接记录下来整理制作发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报纸喜欢采用的报道形式,被称为实录新闻。电视新闻访谈属于实录新闻。包括电视新闻专访节目和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两种形式。同样是记录体新闻,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实录新闻的类型,则包括口述式、对话式、众议式三种。网络的新闻访谈主要是视频或者文字记录的方式,可说是电视和报纸实录新闻的网络形式。

电视新闻访谈独特的采访元素

电视新闻访谈借助于电视丰富的传播手段。具备一些报纸媒体所没有的独特的采访元素,引领新的新闻理念。

一、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所有语言符号都展露无遗

文字记者在细节、环境和情感的描述方面的优势在对话中难以体现,只能依托精彩的问题或追问之下精彩的即兴对答去展示人物细微和深刻的内心世界。而电视新闻访谈似乎是一种裸的传播媒介,观众不仅仅是靠记者的提问来判断这个记者的采访水平,他依靠的甚至是记者脸上非常细微的表情、眼神来判断。

二、博采众长的讨论场所无可取代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有着报纸众议式实录新闻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新闻奖《未约而至的彩铃》《校园周边隐患多》《踢球的孩子哪去了》《新闻交流两岸之桥》《古城扬州我的家》等等这些获奖作品都是请出了多方观点的代表者,在节目录制现场,使用头脑风暴法促成问题的解决。而报纸一维的报道空间无法呈现激烈的交锋场面,传播效果也逊色得多。

三、电视新闻访谈可以调动现场音乐、音响来升华感情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获奖节目、湖南电视台制作的《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洪战辉》和海南电视台的《走进张九精》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场音乐,营造现场气氛,引领现场观众的情感,采访对象也随着音乐或悲或喜,情到深处时往往是痛哭流涕。但是报纸的实录新闻则无法详尽地把现场的气氛完整地记录下来。

新的访谈理念及方法

一、平视角度

1 对视强者

做高端访问最让受众反感的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百般讨好,歌功颂德式地仰望这些社会的精英分子。记者王志向来以冷静、理性的提问为特色,他的采访恰恰是要打破这种精英人物的“自尊”。沙祖康是刚上任的联合国副秘书长,在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访谈获奖作品《沙祖康:我是中国派》中,记者并不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他的提问摘录如下:

“59岁是一个很敏感的年龄,您在这样一个阶段被任命到这样一个位置,大家觉得您有后台”。

“您觉得自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吗?”

“您担不担心您这种态度,别人觉得您不够谦虚?”……

那么如何做到平视强者呢?

首先,力求将强者置于与记者同等的话语空间里。除了像王志那样不讳言提出敏感尖锐的问题,记者还可以通过引导来树立平等观念。例如《小崔会客――会见甘肃省长陆浩》中,甘肃省长陆浩作为强势群体的代表者,在记者诙谐的语言引导下,“降低”身份,与现场的农民黄建国坐在了平等的位置。崔永元说:“我从来没有采访过高层,一般都是采访老百姓……后来想想,高层也是老百姓。”一句话把省长拉人了记者所预先策划的话语空间中。还有省长送农民黄建国土豆种、黄建国给省长尝自产的土豆饼这样一个互换礼物的环节,其实就是体现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为共同目标努力的一个场景,也就使得这种“平视”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对视强者还可以通过倾听光环外的声音来达成。这是一种打破刻板成见的媒体操作手法。《南方周末》记者张英曾经对李敖前妻胡因梦做过一次采访,以此来还原李敖这个在中国大陆一直被放上神坛的人物。胡因梦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外界不了解李敖的一面:侵占他人财产、并在入狱后通过批判公益事件转移公众对他的不良印象的注意力。正如胡因梦所说的,人生是一个罗生门,她只能呈现她自己的角度。新闻访谈要做的,则应该是向受众呈现罗生门里多个角度,由受众自己做判断。

2 平视弱者

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大体上说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媒体的人文关怀都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体现出来。

但是,爱心、同情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文关怀,在某些记者那里成为一种滥情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那么,怎样做到平视“弱者”呢?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柴静说过:“电视实际上是一个很敏感的东西,你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透露了所有的秘密。”

首先,记者是否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除了通过提问表现出来,还有就是记者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不卑不亢的态度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例如,《新闻调查》拍摄的节目74%的选题涉及曝光社会同题和关注社会的边缘人群,在这些节目里,镜头里的柴静38%的时间低下头去倾听弱者的申诉。在所见到的156次采访中,使用手的次数有138次(给采访对象擦泪、打手语等);231次采访中,柴静的身体与地面都成45度倾角,她与采访对象相距最近的一次是10厘米。

其次,“强者”的真善美往往备受关注,但“弱者”的真善美却隐藏在人间容易被忽视,媒体应该把更多的传媒空间留给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伟人”。例如刘天时《四个乡村教师的现实》中对乡村教师巩海厚的报道――巩海厚虽然没有壮志豪言,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是却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缩影,是记者一行所见品行最高洁的人。媒体应该把时间和空间留给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二、通过电视,从反映民生问题到当场解决民生问题

人际传播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间接传播是指通过书信、电话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而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地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在直接传播中人们面对的是信仰、态度、认知、自我表现和沟通能力等问题。电视访谈既“访”也“谈”,既是新闻媒体采访活动的过程,又具有日常谈话的性质,充分利用了人际直接传播的优点――交流双方都能直接面对信仰、态度、认知这些深入内心的内容。

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获奖作品《古城扬帅我的家》就把节目录制现场搬到了扬州吴道台宅第的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里,老城的居民、老宅后人,专家、大学生一起,畅谈古城发生的变化;《未约而至的彩铃》邀请了固定电话的用户和网通的具

体负责人、评论员和法律顾问,实现了用户和网通公司的有效沟通,并最终为广大用户解决了此困扰;《让家庭远离暴力》则是探讨家庭暴力的社会救助解决方法。《校园周边隐患多》中,记者请出学生、学生家长、交警、学校老师四方代表,各方提出自己的想法、困难,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些获奖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由媒体牵线解决社会的现实的民生问题,充分利用了人际直接传播的优点,实现了真实性、时效性、互动性和导向性的统一,既反映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体现了媒体监督与依法管理的和谐统一。

三、典型报道时拔高意识还存在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获奖节目有两个典型报道人选,即湖南电视台制作的《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洪战辉》和海南电视台的《走进张九精》。在《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洪战辉》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场音乐这样的电视传播手段,能触发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但是主持人多次问及洪战辉亲妹妹的事情,无异于给采访对象揭疤;另外,在《走进张九精》这个节目中,主持人加入了很多主观评价,例如“九精真是个XXX的孩子”的评语多次出现在节目中,难免给人造成一种画蛇添足也不客观的印象。

《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说过,在以还原真相逼近真实为准则的新闻报道中,人物采访是距离这种理想状态最远的一种报道体。尤其是在树立作为政治需要的典型人物时。媒体呈现的新闻镜像有审美化的趋向:追求事件的模型化和图像的符号化。也就是说,我们在报道典型对象时,不能随意拔高。在现今多元价值观下,典型报道早该摆脱“假大空”窠臼的情况,记者应该做的是报道,而不是渲染。

在采访操作上,首先,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当提及采访对象的痛处时,适当的停顿和转换话题。会使采访更加人性化。记者的姿态应该是宽容的,时而沉默的。沉默可以体现尊重,有时表现为体谅、倾听。优秀的记者是最耐心的倾听者。《中国农民工之孟氏兄弟》中主持人谢红的每一个提问大多是一个短句,其他的时间都留给孟氏兄弟。由他们自己讲述逃生的全过程,包括他们在井下怎样自救的。当时的想法以及心情。整个节目是采访对象情感表露的过程,主持人只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其次。过分的感情注入使报道过犹不及。当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性操作的时候,媒体的“关怀”是虚伪而且非常有害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灾区小英雄林浩的报道就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林浩的生活,再真再善再美的事物在媒体的矫情下也就变得虚伪、恶劣了。汶川地震中“记住我爱你”假手机短信就是媒体的策划需求与受众的情感需求使然。这样会严重地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结语

任何新闻访谈都是由记者、采访对象、受众三者的利益诉求互相融合的流程。(见下图)在政府诉求的大框架下,媒体如果能把三方诉求结合好,将会是一次三赢的访谈。当媒体过于迁就任何一方,都会使新闻报道出现恶性循环,损害其公信力和权威性。

上一篇:浅谈危机报道负面效应 下一篇:歪曲的“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