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教育体制下教师的语言暴力

时间:2022-02-13 12:13:47

浅析当前教育体制下教师的语言暴力

摘要:在教育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基础教育中的违法事件却屡见不鲜,各种针对学生的教师暴力行为时有发生,这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然而,我们在关注教师暴力行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暴力带给学生们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教师 语言暴力 心理伤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教师“语言暴力”的概念

教师语言暴力,即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底毁、蔑视、嘲笑等侮辱岐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暴力,大多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且容易为人们所忽视。教师把语言暴力“赐予”学生,从近期后果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是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伤害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理,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二、教师“语言暴力”的产生的原因:

1、教师素质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素质是一个人综合性的东西,对教师这个群体来讲,你有了学科背景,仅表明你有了掌握教授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你明白了如何“育人”的知识和道理,也并不表明你身体力行地付诸于实践,真正地作到“为人师表”,总之一句话,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2、教育观念陈旧。

应该说存在“语言暴力”的教师的主观愿望还是好的,都是希望学生学有所成,但是对“严师出高徒”理解的太偏颇,认为打骂、恶语讥讽才能取得效果,意识不到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摧残,忽视了学生是未成年人,接受不了老师这一教育方法的现实。

3、法律意识淡薄。

教师在实施“语言暴力”的时候,恐怕只想到的是在教育,而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实施违法行为。新修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两部法律都严令禁止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4、教师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国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曾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

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分析,教师心理压力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教育体制当中引进的激烈的竞争,比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他们接受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第三,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教师“语言暴力”的防范

1、加强教师的培训,扎实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瓶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非常容易使人沉溺于旧的方法方式,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有时甚至明知不对但却故意为之。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2、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虽然已经开始得到关注,但还没有从实践层面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调研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危害,弄清症结,找出办法,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减轻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杜绝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保证教师健康的心理。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作到有法可依。立法应明确“语言暴力”的概念,同时规定禁止性条款及有效的惩戒方式,以减少和杜绝校园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据了解,在立法遏制教师语言暴力方面,地方法规已先行了一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23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学校应当明确受理学生投诉的部门与投诉程序,建立有效的投诉机制。还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杜绝教师语言暴力,并将语言暴力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范围。

其次增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法律意识。在教师中开展“案例教学”普法活动,在家长中通过家长学校开展法律知识讲授,在学生中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全方位提高法律意识。作到教师要不违法,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和家长要会用法,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合法维权,并且这本身就是对教师滥用权利的监督和制约。都有了法律意识,就会为杜绝“语言暴力”的产生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

上一篇:人权保障与劳动教养制度 下一篇:社会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