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渐行渐远的“语文味”

时间:2022-02-12 01:47:03

语文教学,渐行渐远的“语文味”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洋溢着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象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近日,笔者连续听了二十多节初中语文随堂课,仔细地梳理、品析、辨别这些课例,发现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丧失,甚至变得虚无。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以考试为导向,进行模式化的解题指导,课堂语言训练试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高密度、大跨度,可以这么说,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渐行渐远,越来越淡。

1.模式化的解题指导

语文教学的终极评价体系离不开考试,许多语文课的目标指向就是以考试为导向,“考什么”即确定“教什么”。于是,一些专题复习课便堂而皇之地进入语文课堂。《文学作品阅读中体味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中考开放性试题解题指导》《修改病句》《古诗词鉴赏技巧》《中考散文阅读专题复习》,许多语文教师便用同样的选文,同样的分析模式,同样的解题指导,同样的答题步骤,对学生加以模式化训练,力图更加规范和钳制学生的答题。例如古诗词鉴赏必须从析字、修辞及表达情感的角度;句子的含义必须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必须分四步走,迫使语文学科走进以共性压制个性,只见支离破碎的解题、不见文本的怪圈。使课堂教学程序化,学生解题指导标准化、模式化,扼杀学生的多元解读和思维的灵性。

2.课堂语言训练“试题化倾向”

由于应试这一功利性目标所在,初三的语文课堂普遍表现为“试题化倾向”,甚至上行下效,七年级、八年级的新授课也无不仿效,呈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景象。老师讲解文章时,普遍以“题”的形式肢解内容;设计教法时,以“练”为出发点。总之,一切教学的出发点都是有利于考试,即使文本中对学生人格素养的熏陶感染,也成为贴情感标签的附会。许多语文课打着“高效课堂”和“以训练为主线”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将课内的阅读教学彻头彻尾地变为应试训练,“读选文——做习题——讲方法——析答案”成为阅读教学的经典模式。如此教学,使语文的文学底蕴,滋养孕育功能丧失殆尽,文化载体的功能丧失,机械枯燥、单薄乏味、迷失自我,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旨要。

3.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密度、大跨度

许多语文教师目前的教学理念看上去都很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点拨教学”,这些方式的运用,都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整体高效,但带来的负面问题是片面压缩时间,甚至将原本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

一位教师执教《三个太阳》,这篇很长的课文,整节课通过“六个”主问题设计来推进教学,整堂课只听见学生“哗啦啦”的翻书声,设计的问题空间跨度大,几乎每一题都涉及教材的前前后后,学生整节课都是在问题引导下的“翻书运动”。这种大容量、高密度、大跨度的教学,势必使课堂节奏过于紧迫。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秧地里蹚来赶去,牛儿自然是累得直喘气,蹚地的效果又将如何呢?倒不如带领学生集中到文本的某个精彩之处、紧要之处,审视人物的形象或者精细的描写,那么课堂的节奏则会更加从容,学生思考的问题才会更加深入。

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背离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偏离了教学的航向,面对“语文味”渐行渐远的趋势,我们可否做这样努力:

一、“语文味”建立在语文课的“开阔灵动”上

语文学科有民族文化的浓厚底蕴,有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滋养。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开阔灵动的课堂,既要注重课堂的的知识序列,又要传达它的文学情愫,更重要的是语文课上对美的品悟。

余映潮老师执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区区八十一字的短文,余老师把篇幅短小、内蕴深厚的文章教得意象万千,十分丰满。他把林语堂先生对东坡作品的评价,作家梁衡先生的评价全都引进了教学,区别于普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落实字词释义、通句,把握主题等狭隘的活动之上,通过读背活动、欣赏活动让整节课层次分明,教师指导得当,学生朗读动情。他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语言的品悟上,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课才会入情入味,味在其中。

二、“语文味”建立在语文课的“潜心品读”上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说过:“语文如果有家,那朗读就是回家的路。如果语文课上没有朗读,语文就回不了家。”教育专家张定远先生也认为:“教出‘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绝不只读一遍两遍。”那些活跃在当今语文讲坛上的名师们,是决不会让自己的课堂始终没有朗读之声的。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始终有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他的朗读教学比较注重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并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品悟。他的朗读指导大体遵循诵读与涵泳、体悟与品析相辅相成的路子。他教学《烟台的海》,把文本中具有一定内涵而且起关键作用的语段,以季节为主线串连起来,指引学生美美地朗读品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沉浸文本,读出“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课,才是让学生充满激情,难以忘情的真课堂。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打下“生命底色”。面对“语文味”越来越缺乏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深地思考呢?

(作者单位:海安县城东镇新生初中)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堂如何构建和谐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