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研究

时间:2022-02-11 05:11:34

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网络作为一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市场的中间性组织形式,相应地其治理内容与企业、市场的治理内容也有区别。企业的治理就是解决企业家对下级的激励、约束问题,市场的治理就是营造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运行环境,而企业网络的治理则是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与合作问题,对此,文章认为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更具有优势,即是说,非正式制度是企业网络的一种有效治理机制。

关键词:企业网络 企业 市场 治理机制

企业网络的含义

在古典企业理论里,企业是一只“黑箱”,是一个生产函数,各个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但古典企业理论没有看到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古典企业理论的这一缺陷,在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那里得到了矫正。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企业的存在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不过,它们认为“企业与市场是经济组织的两极”(Coase.R.H,1937)。在“古典”意义上,企业是企业,市场是市场,两者区分是明确的(王询,199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外包、特许经营、企业集团、共同市场安排等多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和交易活动。这种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企业科层的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研究者用不同术语对其进行概括,如“网络组织”(Miles and Snow,1992)、“企业间网络”(Schibany,1998),“组织网络”(Uzzi,1997)等(杨瑞龙,2003)。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这种新型组织形式称为企业网络。关于企业网络的定义,目前虽然有不同观点,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企业网络的狭义和广义理解。

狭义上的企业网络是指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的一种形态(杨蕙馨,2005),它与虚拟企业、网络企业、企业簇群、战略联盟、企业集团等共同构成中间性组织;广义上的企业网络指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包括虚拟企业、外包、企业集团、企业集群、战略联盟等形式(黄泰岩,1999;刘东,2003)。这几种对企业网络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承认企业网络既不同于以价格机制来运作的市场,也不同于以权威机制来运作的企业,而是一种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形式”,是价格机制与权威机制的融合(张杰、刘东,2006),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与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D.钱德勒)的“握手”(Larsson.R)。

本文更倾向于对企业网络作广义的理解,即认为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混合模式”(威廉姆森,1991),它是相对于企业、市场而言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本企业与市场之间原本是一片模糊的中间地带(王询,1998),难以区分,难以界定。如果将企业网络作狭义的理解,把其与虚拟企业、企业集团、战略联盟等相并列,那么,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就会有企业网络、企业集团、战略联盟等无穷多的组织形式,这样原本“模糊的中间地带”反而清晰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另外无穷尽的组织形式与企业、市场相并列,这种分类显然也是毫无意义的。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网络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即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企业,但又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组织形式。

对这一概念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企业网络的构成要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第二,企业网络是通过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的共同作用来发挥其功能的。所以企业网络既具有市场的功能,又具有道德、习俗等功能,这也正是企业网络的优势所在。第三,企业网络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企业的新型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非正式制度

关于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林闽钢(2002)提出了“人俱乐部”、“当事人套牢”和“虚拟化企业”三种网络治理模式,彭正银(2002)则认为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是互动机制和整合机制。本文主要从制度的角度对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做一分析。

企业网络作为一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市场的中间性组织形式,相应地,企业网络的治理内容与企业、市场也有区别。在古典企业中,企业家居于核心地位,企业家对各种生产要素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权威”机制来进行,企业的治理就是解决企业家对下级的激励、约束问题;在现代企业中,既存在着企业家与下级之间的“权威”关系,又存在着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企业治理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权威”机制对下级的激励、约束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委托―”问题,即委托人如何对人进行激励、约束问题。在市场中,从事交易活动的各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换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市场的治理就是营造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运行环境,完善市场冲突解决的法律体系。

在企业网络中,成员企业间交易的实现既有价格机制的作用,还有非价格机制也非“权威”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各成员企业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另一方面,各成员企业还存在着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超企业边界、超利益的合作关系(如在技术、知识、经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因此,企业网络的治理内容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问题;二是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即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各成员企业如何能够进行合作,对不合作的成员企业又该如何惩罚?这是企业网络治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在企业网络中,虽然可能存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非核心企业总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开展相关经营活动,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各成员企业之间首先是一种平等的交易关系,这种平等的交易关系决定了企业网络不能采用“权威”治理机制,即是说,核心企业对非核心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进行指导或建议,而不能采取命令的形式。所以,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是企业网络的一种有效治理机制,成员企业在平等基础上通过签订产品买卖的契约,规定着彼此应该承担的义务和可以享受的权利。当契约的一方不能完全履行其义务时,第三方力量(法律)可以帮助解决纠纷。不论是成员企业之间签订的契约,还是当一方违约后诉求的第三方力量,都是一种正式制度。这种正式制度可以惩罚违约的成员企业,更重要的是可以规范成员企业的行动。

然而,由于理性有限,不可能签订一份完善的契约,这就使企业网络中的成员企业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那么通过正式制度即使可以解决其矛盾,交易成本将会很高(交易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且一旦诉诸于第三方力量解决其纠纷,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就可能终止,双方以后也就无法合作了。这种后果对成员企业来说很严重,是双方本身不希望看到的。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通过非正式制度(惯例、劝告、信任、道德等)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冲突成本更低,而且还能使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得以持续。可以说,非正式制度是企业网络的一种有效治理机制。

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的运作:博弈论视角分析

通过非正式制度解决企业网络中成员企业之间的冲突虽然成本较低,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抑止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成员企业持续地合作呢?下面我们就从博弈论视角对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的运行做一分析。

企业网络中,假设只有两个成员企业A和B,每个成员企业可以选择的策略有两种:合作或不合作,它们获取的报酬分别为Aij和Bij(其中i=1表示企业A选择不合作,i=2表示企业A选择合作,j=1表示企业B选择不合作,j=2表示企业B选择合作),如表1所示。

如果两个成员企业都知道它们之间的交易只有一次,则任何欺骗和违约行为都不会遭到报复,囚犯困境的不合作解(A11,B11)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每个成员企业都知道它们之间的交易不只一次(有数次甚至无限次),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欺骗和违约行为,其他企业总有机会给予报复。对这种重复的囚犯困境而言,成员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种最好策略就是“以牙还牙”策略。

所有成员起初就合作,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它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背弃合作协议一次,其它成员就从此再也不与其合作了。这样,违约方就有可能永远丧失与其它企业合作的机会,违约方当期利润的最大化是以未来利润的最小化为代价的,长期损失是惨重的。对此,巨荣良(2007)应用克瑞普斯和威尔逊的声誉模型做过分析,认为在网络组织中,尽管每个成员企业在选择合作时冒着被其他成员企业欺骗的风险,从而可能得到一个较低的现阶段支付,但是,如果选择不合作就暴露出自己是非合作型的,从而失掉从长期合作得到的未来收益。由于在这种类似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报复的机会总是存在的,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不会采取违约行为,囚犯困境的合作均衡解(A22,B22)是存在的。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并非完全依赖于非正式制度,它还与成员企业之间交易的产品性质有关。如果成员企业交易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交易产品的生产成本容易衡量,则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正式制度可能更具有优势;相反,如果成员企业交易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交易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易衡量,则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非正式制度可能更具有优势。一般而言,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在现实中,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可能并不高,生产成本也较难准确衡量,因此,企业网络的治理选择非正式制度可能更有优势。

结论

企业网络是一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市场,而又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形式,相应地,企业网络的治理内容与企业、市场的治理内容也不同。企业的治理就是解决企业家对下级的激励、约束问题,市场的治理就是营造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运行环境,而企业网络的治理则是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与合作问题。因为在企业网络中,各成员企业既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同时又有着共同的利益。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作为共同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超企业边界、超利益的合作关系。所以,成员企业间交易的实现既有价格机制的作用,还有非价格机制也非“权威”机制的作用。从而企业网络的治理内容也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问题;二是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虽然借助于契约以及第三方力量(法律等)可以解决企业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交易与合作问题,但是这种正式制度的交易成本太高,相对而言,通过非正式制度(惯例、劝告、信任、道德等)解决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与合作问题成本则较低,非正式制度是企业网络的一种有效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询.论企业与市场间的不同形态[J].经济研究,1998.7

2.杨瑞龙.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

3.杨蕙馨,冯文娜.中间性组织的组织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9

4.黄泰岩.西方企业网络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9.4

5.刘东.企业网络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张杰,刘东.企业网络的社会逻辑基础[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

7.林闽钢.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2.2

8.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2.3

9.巨荣良.企业组织转型与声誉机制的构建.经济管理・新管理,2007.10

10.芮鸿程.企业网络的治理边界探析[J].财经科学,2003.5

11.路易斯・普特曼等编.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及其路径构造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关系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