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垫入网球技术分析

时间:2022-02-11 03:14:42

排球垫入网球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2

摘 要 目前排球界对入网球技术研究的不多,本文针对入网球的多变性特征,通过排球意识的培养为临场应对入网球能够正确反应,并以有效战术予以对方反击。同时对入网球的影响因素及技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旨在为排球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入网球 垫入网球 入网部位 判断

入网球由于在比赛中出现频率较低而容易被忽略,从而使垫入网球技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严格的训练。纵观各类型、各水平的比赛,垫入网球效果都不理想,本文对入网球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探讨分析,对垫入网球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教学训练提供参考。

一、影响入网球弹出的因素

要正确掌握垫入网球技术,就得对入网球有正确全面透彻的认识,只有了解了影响入网球的各种因素,才能认识其内在关系,掌握其来龙去脉。除了入网球和擦网球,排球两次击球间球的飞行轨迹是固定的。但入网球由于增加了网的因素,大大增加了入网球的变化和垫入网球的难度。以下试从四个方面分析入网球的影响因素:

(一)弧度和速度

弧度和速度是相应的两因素,弧度高速度慢、弧度低速度快。弧度高速度慢的球入网后向下滚,滚至下沿时轻微弹出,这样的入网球落地角度小,落点靠近中线,落地速度较快。由于在网上滚动和弹出的速度不均,在滚至网下沿将要弹出时有稍微停顿,且方向有改变,容易造成时间节奏的错乱和滚落路线的判断错误。另一种是速度快弧度低的入网球,一般来说,这种球反弹力大,落点离中线较远,由于速度快,入网出网过程快。对于以上两种入网球,前者难于掌握动作节奏和击球的准确性,往往由于节奏掌握不好,重心不稳定而造成垫击失误。后者则难于及时的反应及移动、往往是入网球快要反弹落地才反应过来,来不及做垫击动作。入网球落点的远近同速度成正比,同弧度成反比。

(二)入网方向和远近

来求方向和反弹方向是相应的。来球和网球成90%时,反弹角度最大,反弹力最大,落点离中线也最远。来球和网的角度越小,反弹力越小,离中线的距离越近,离入网点的距离越远。所以,角度越小的入网球,垫击技术的难度越大。远距离和近距离入网球的不同在于远距离入网球弧度高速度慢,从高往下落,易于判断移动,但由于顺网而下难于准确击球。近距离入网球,球自下往上入网,反弹距离远。由于距离近、时间短、难于反应取位,但取好位后击球相对容易。

(三)球的旋转方向

大多数入网球都是旋转球。旋转球由于和网产生摩擦,对反弹的角度、速度和距离有加大或减小的作用。因而产生四种现象:向下旋转的入网球,反弹速度慢,落点离中线远;向上旋转的入网球顺网下滚,落点近中线;右向左入网球向左旋时落点近中线且离入网点较近,速度较慢;左向右入网球右旋时落点近中线且离入网点较远,向左旋时落点离入网点较近,速度较慢。

球在飞行时较难判断球的旋转方向,人们一般是根据动作和来球的方向进行判断。正面垫击球、特别是防扣球向下旋转较多,扣球入网向下旋转较多,右向左入网球右旋转可能性较小,左向右入网球右旋转可能性较大。

(四)网的张力

网是影响入网球的一个最大因素,不同的网张力不同,同一张网不同部位张力也不同。网两头张力大于中间,所以球在两头入网时反弹力大、落点远且略偏中场。网的上、中、下张力也是不均的,上下沿由于绳子拉紧张力较大、球在网中线以上入网时由于上紧下松的原因,越靠近上沿落地速度越快,落地角度越小,并且多数球产生滚动。而球在网中线以下入网时由于下紧上松的原因越靠近下沿越向上反弹,角度越大。

二、入网球的特征

(一)多变性

影响入网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千变万化。在速度弧度、方向距离、旋转、入网部位等等变因中任何一个因素变化都会使入网球的落点、速度、节奏和路线发生变化。

(二)突变性

入网球是由于击球失控而造成的,是在没有思想准备下出现的。由于入网球很难预料在什么时间出现。它的突变性要求反应快、动作转换要快。

(三)瞬时性

一是距离短的入网球,整个过程时间短、只有技术熟练者在有利位置下才能完成动作。二是高落的入网球,这种球的击球点没有选择余地瞬时即逝。

三、垫击动作的分析

(一)第二次击球

第二次击球由于还有一次击球的机会,垫击时首要任务是把球救出,同时要给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垫入网球可采用单手,因为单手的活动自由度大,但在取好位、球落地速度慢,落点较远时要尽量用双手,双手比单手面积大,控制球好,目的性强。一般来讲直接从下沿反弹入网球多用双手垫击,滚动球多用单手垫击,不管是单手垫击还是双手垫击,击球时都要先把手插在球下面从低处往上垫击,并且手要尽量靠近中线,保证球向本方场地飞行,有翘腕屈肘动作,增加起球高度,便于进攻,同时防止球再次入网。如果来不及侧身对网,翘腕屈肘的动作应加大,避免球再入网或进对方场区,同时要注意不让球碰到身体。

(二)第三次击球

第三次击球只有一次击球机会,入网球一般与网上沿的角度很小,如果我们只是运用一般的击球动作,那么对滚动球和反弹力小而落点近的球是难于击过对方场区去的。根据流体力学的定律:旋转球由于压强的不同,球会向压强小的方向曲线运动。所以在垫击时必须使球产生旋转,产生向对方场地的上旋转。要较好地完成动作,侧身对网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注意击球的部位和用力的方法。双手击球时外臂要抬高,击球的下部,向上向侧兜球,单手击球时,手击球下部并迅速向上向侧拉,类似乒乓球拉弧圈球的动作。球要有一定的高度、发挥其旋转的作用。

四、垫入网球技术在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入网球的认识

一方面是对其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各影响因素的认识,只有在较好的认识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只有掌握了入网球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项技术。

(二)注意入网球反弹路线和变化

入网球反弹路线短、变化多,击球点力求降低,几乎贴近地面。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严格要求低姿势降低击球点才能应付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

(三)注意入网球的出网方式

入网球的出网方式,一种是反弹,这种球较易垫击,另一种是滚动出网,这种球变化多、垫击难度大,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垫滚动球的练习。

(四)减少垫击的失误

垫击失误很多时候是由于慌张所致,慌张是入网球突变性和瞬时性在没有思想准备的状况下产生的。所以在教学训练中也要加强心理准备和适应性练习。

(五)第三次击球的技术难点

难点在于准确的击球部位和用力方向,需要很好的手上功夫,需要技巧。技巧的掌握除了直接的垫入网球练习外,多利用一些辅练习,例如一人一球自垫,把球垫高垫旋。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系教材编导组.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丰田博,松平康隆,池田尚弘,等.日本排球技术和战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施达生,等.排球教学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 孟范生.中国排球发展出路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5]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排球》教材编写组.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6] 黄汉开.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中国排球协会审定.排球竞赛规则2005―2008[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基于执行新规则下女子竞技体操的主要发展趋势 下一篇:广州市篮球运动裁判员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