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后检测促课堂效率提升

时间:2022-02-11 02:00:36

以课后检测促课堂效率提升

[摘 要]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课堂调控不佳、学生思维训练不足、课堂练习随意等问题,提出转变观念、关注学生主体,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学生思维,设计合理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策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后检测;思维训练;课堂效率;转变观念;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56-03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合理设计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1.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师生角色

根据《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我校通过个别交流、教研组活动、教学质量分析会等活动组织教师相互学习,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1)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

《课程标准》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性质、目标体系和具体内容等方面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是师生互教互学、合作开发、共同研究的过程。

(2)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一些教师教学时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由知识传授向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变,一再强调要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特别是不必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感知过程和概括过程,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研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数学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主要载体,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内容精而少,只有相应的主题图、同学间的几句对话或几个问题,使得有些教师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设定教学目标。数学教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的内容安排、编者的编排意图以及课标对教材的要求。

案例4:精打细算(小数除以整数)

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包括估算);数学思考方面,在观察、实验、猜想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解决问题方面,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树立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精打细算”的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教师只有明确各层目标以及教学要求,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制订出契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目标。

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学教结合,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但是,许多教师教学时注重讲授解法,过度分析,让学生反复进行操练。由于缺少自主体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佳。

案例5: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

师:请拿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任意地折一折。

(学生动手折)

师:将你折好的图形展开,图形上是不是有一条折痕?请你用水彩P把折痕描一描,并将图形的一半涂上颜色。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请你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1:将轴对称的图形分为一类,其余的归为另一类。

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生2:对折后可以重合的图形叫作对称图形。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看一看这个圆,现在我把它对折起来,这个圆被怎么分?

生3:平均分。

师:对于平均分,其中的若干份可以直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比如这个圆,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是多少?

生4:■。

师:把某一物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问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靠熟练操作是不够的,否则学生遇到稍有变化的习题或具体情境时,就会懒于思考、生搬硬套,甚至一筹莫展。

4.设计练习,发展学生基本技能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指出:“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设计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

案例6:图形的旋转

为帮助学生理解旋转三要素中的“中心点”,我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说说下列图形分别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2)同桌合作,分别将两块等腰直角三角板以顶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

(3)把图形A绕O点顺时针旋转180°,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通过这一组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先初步感知,然后实践操作,最后综合运用,循序渐进,逐步理解“图形的旋转”中的“中心点”问题,学习效果显著。

课堂练习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体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责编 吴美玲)

上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对小学数学“有价值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