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2-10 11:42:59

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现状与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现状,针对甘薯病毒病的种类及传播途径,提出防治甘薯病毒病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甘薯病毒病;发生;防治;福建省

福建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28.7万公顷左右,是第二大粮食作物。而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遭受病毒侵染后,可以代代相传,甘薯体内可以积累相当高浓度的病毒,影响甘薯的生长、成活、产量、商品价值,严重危害生产的发展。

1甘薯病毒病发生为害情况及症状

据福建农林大学调查,甘薯病毒病在我省发生普遍,田间病株率约为10.2%~46.2%,育苗期病株率平均为37.8%。我省甘薯因受病毒病为害,造成产量损失达20%~30%。甘薯病毒病表现症状大致分为6类。

1.1叶片褪绿斑点型

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感病初始叶片明脉或呈轻微褪绿半透明斑,以周围变成紫褐色,形成紫环斑;有的品种发展成黄色斑,甚至形成枯斑,有的品种沿叶脉形成典型的羽状紫斑纹。少数品种始终只形成褪绿透明斑点,高温季节新长出的叶片表现斑的较少。

1.2花叶型

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出现不规则黄绿相间的花叶斑纹。

1.3卷叶型

叶片边缘上卷,严重者成杯状。

1.4叶片皱缩型

病苗叶片较少,皱缩,叶缘不整齐甚至扭曲,具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斑。

1.5叶片黄化型

嫩叶黄化或呈网状黄脉,脉和支脉变为网状黄脉。

1.6薯块龟裂型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和黄褐色龟裂纹。

甘薯病毒病症状总的趋势是苗期症状明显,大田期特别是到了夏季有些症状如褪绿斑、叶片皱缩有序黄化等某些品种上会消失。无论苗期还是大田期叶片褪绿斑点型是主要症状。

2甘薯病毒病种类及传播

2.1病毒病种类

目前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种,分别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甘薯脉花叶病毒、甘薯轻斑驳病毒、甘薯黄矮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尚未定名的病毒C-2和C-4。其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遍布世界各甘薯产区,是研究较为透彻的甘薯病毒。我国甘薯上已发现的主要病毒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和甘薯褪绿斑病毒3种[3]。1998年,龙岩市农科所将福建田间6个主栽甘薯品种(南灰7号、湘薯75-55、金山57、龙岩7-3、岩薯5号、岩粉1号)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用4种病毒的抗血清NCM-ELISA检测结果表明,福建甘薯病毒病最主要种类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其次为甘薯潜隐病毒和甘薯褪绿斑病毒。全部样本与甘薯轻斑驳病毒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甘薯品种中同样存在病毒混合感染现象。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都在我省烟草上发生为害。因此,侵染福建省甘薯的病毒种类可能远远不止上述3种。

2.2病毒病的传播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主要随薯块和薯苗营养繁殖体传播,也可在苗床和田间生产时期,由桃蚜和棉蚜作非持久性传播,未发现病毒随甘薯和其他植物种子传播。寄主范围较窄,主要是旋花科植物,在长江流域以北还未发现田间越冬野生寄主。甘薯潜隐病毒未发现传播介体,主要随薯块、薯苗营养繁殖体传播。

3甘薯病毒病的对策措施

由于目前甘薯尚无对病毒完全免疫的品种和彻底免疫的方法,也无特效药剂用于防治,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脱毒苗是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龙岩市农科所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明,甘薯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增幅在20%~40%,并能改善薯块的品质。

3.1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1)材料消毒。取甘薯茎顶4~5cm长,去掉叶片,先用0.1%洗衣粉漂洗10~15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用70%酒精消毒30s,2.5%~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7~12min,或用0.1%升汞溶液消毒5~8min,无菌水冲洗3~4次。

(2)解剖分生组织。消毒后的材料置于解剖镜下,除去生长点周围的幼叶,切取附带1~2个叶原基,大小为0.2~0.4mm的顶端分生组织。

(3)成苗培养。切取的顶端分生组织置培养基上,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一般培养基蔗糖的含量为3%,琼脂为0.6%~0.7%,pH值调至5.8,并添加不同比例的激素,如MS+BA 1mg/L+GA3 1mg/L+NAA 0.01mg/L、MS+KT 2mg/L+LAA 0.5mg/L、MS+BA 0.5 mg/L+NAA 0.2mg/L+AD 5mg/L。成苗培养的光照强度为1 600~3 000Lx,日光照16h,培养温度为28~30℃。接种后培养15~20d,待发芽变绿后,转入MS或1/2MS培养基上,使之分化成苗。

3.2病毒检测

经茎尖培养得到的植株必须通过检测才能确定是否已经脱毒。

(1)目测法。脱毒茎尖苗和带毒茎尖苗形态、长势上差异明显,前者生长快、叶色浓、叶平展、植株健壮;后者长势弱、叶色淡、叶片上出现花叶、明脉、褪绿斑。通过目测法,可将病毒症状明显的茎尖苗除去。

(2)指示植物检测法。指示植物检测法是甘薯病毒检测中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巴西牵牛对多种侵染甘薯的病毒敏感,受病毒侵染后叶片上易产生系统性症状。以茎尖苗作接穗,巴西牵牛作砧木,一般嫁接后10~20d左右,如果茎尖带毒,则巴西牵牛的上部叶片会出现明脉、褪绿斑点、皱缩、脉带等症状。该方法鉴别植株是否带毒较准确,缺点是不能区分病毒种类。

(3)血清学检测法。利用植物病毒血清学反应鉴定病毒种类。NCM-ELLSA是国际马铃薯中心1988年、1990年在中国举办甘薯病毒检测技术培训时提供的一种甘薯病毒检测技术,是利用硝酸纤维素膜代替聚苯乙稀微量滴定板的免疫酶联反应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特点。经NCM-ELISA检识,可知茎尖是否带某种病毒。

(4)电镜观察。将电镜下观察到有病毒质粒的茎尖苗淘汰除掉。品种性状鉴定和选优:经检测不带毒的茎尖苗还应观察它是否保持原有品种的种性,保留各种性状较好的脱毒苗株系。试管苗快繁:在无菌条件下,将待繁的脱毒茎尖苗一叶一节切段,在MS或1/2MS无激素培养基中繁殖。

3.3脱毒繁育体系

3.3.1脱毒种薯的质量分级。

(1)茎尖苗。茎尖苗是选用适于当地生产的高产、优质(包括特殊用途与加工)品种田间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单株,经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诱导而成的再生小苗。茎尖苗有的已经去除了病毒,但有的仍然含有病毒。

(2)高级脱毒试管苗。即经过严格病毒检测确认不含病毒,且经过株系评选而中选的优良试管苗及利用它离体快繁或防蚜虫条件下速繁后得到的甘薯苗。

(3)原原种。原原种即在防蚜虫网棚内无病原土壤上栽种高级脱毒试管苗生产的种薯。用原原种薯在无病网室内育出的薯苗为原原种苗。

(4)原种。原种即利用原原种苗在具备500m以上隔离条件(即500m内没有种植普通带毒甘薯)而且土壤无病原的田块生产的种薯。由原种育出的薯苗为原种苗。

(5)生产种。生产种即利用原种苗在普通无病留种田块生产的种薯。生产种薯育出的苗称脱毒生产种苗。

3.3.2脱毒甘薯繁育标准体系。根据甘薯脱毒繁育体系的经验,龙岩市农科所总结提出了脱毒甘薯生产繁育供应体系,茎尖组织培养、病毒检测、优良茎尖苗株系评选、高级脱毒试管苗速繁、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种薯及种苗的繁殖等7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最终目的是保证各级种薯的质量,充分发挥脱毒甘薯的增产潜力。脱毒甘薯繁育程序及生产条件要求如表1所示。

根据生产和经济条件,建立起脱毒中心、县(乡)、乡(村)的三级脱毒甘薯繁育与供应体系,做到每级各负其责,并相互协作,以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优良脱毒种薯,确保脱毒甘薯增产潜力的最大发挥。脱毒甘薯繁育供应体系见表2。

3.4脱毒苗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4.1合理密植。一般春薯插4.5~5.25万株/hm2,夏薯插5.25~6万株/hm2。

3.4.2科学施肥。脱毒薯长势旺,对氮肥较敏感,施肥应掌握增施基肥、重施钾肥、补施磷肥的原则,氮∶磷∶钾的比例以1∶1.2∶2.1为宜。

3.4.3加强田管。注意防治病虫害,在生长期间注意排灌水,一般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生长后期喷磷酸二氯钾,促使薯块膨大和地上部稳长。

4参考文献

[1] 张志勇,陈炳全,杨立明,等.福建甘薯脱毒的应用研究∥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卢春生,杨立明,郭其茂,等.脱毒甘薯在福建的应用效果[J].华北农学报,2001(16):45-50.

[3] 杨永嘉,邢继英,邬景禹,等.我国甘薯主要病毒种类及脱毒种薯生产程序[J].江苏农业科学,1995(6):35-36.

[4] 陈炳全,张志勇,曾军,等.福建甘薯病毒病的初步调查[J].福建农业科技,1999(6):16.

[5] 杨立明.甘薯茎尖脱毒的研究与应用[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8,18(3):44-47.

[6] 张志勇,陈炳全,蔡建荣,等.指示植物法甘薯茎尖组培苗带毒检测研究[J].江西农业科技,2001(1):10-11.

[7] 程兆东.脱毒甘薯工厂化四有程序繁育技术[J].中国种业,2002(9):19-20.

[8] 吴文明.龙薯1号脱毒甘薯种苗繁育体系与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185-187.

[9]卢春生,杨立明.脱毒甘薯的增产机理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01(6):368-36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小麦“三害”的特点与预防 下一篇:柑橘溃疡病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