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笛演奏中的换气

时间:2022-02-10 10:13:21

浅谈竹笛演奏中的换气

摘要:笛子在中国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周代之后,其位居“八音”,隶属“宫廷”,民间流传不是甚广。时至今日,竹笛仍然是民族乐器里的娇子,但其身影早已传遍寻常巷陌。吹笛之人虽多,但在基本功的训练或演奏中真正注重老师或乐谱要求的却不多见。换气在竹笛的吹奏中是必须进行的一个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在竹笛的吹奏中显得极其自然,但在音乐表现上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极其常见的换气在众多的吹笛人当中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在音乐表现上离完美更进一步。

关键词:句读 呼吸

笛是中国音乐考古中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民族乐器,此论断最具说服力的印证是河南贾湖一批骨笛的出土,其中最完整的一支经测试竟有八千余年的历史。笛在漫长的传承中,日臻完善,时至今日仍然是民族音乐里的浓重一笔。

笛之乐器,截竹凿孔。其形中通外直,以和君子之气;其声高远清亮,以附君子之志。竹笛在初成之时就已经被赋予了人的诸多灵性,那么笛曲是更值得习笛之人去细细琢磨的。

音乐这门艺术学科隶属于文化范畴,她和舞蹈、文学、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尤其是跟文学领域,交点颇多。在文学写作方面的诗、歌、词、曲、赋、骈文等各种题材中,首先文字应用的一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很像音乐领域的作曲家的作曲一样。其次,学习文学的学子们对各种题材的作品进行背诵读写等运用各种手段把握时,这就相当于音乐学子们用种种声音来表现作曲家描绘的音乐世界,音乐表演中把这一过程看作是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中或者说在艺术的学习中,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最重要的是怎样清楚地表达作品。在表达作品时,文章里的某个句子若没说明白所为何意,那很可能就是败笔;如果演奏家在演奏时把所有的音符都黏在一块,那就没人能听的下去了。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要想完美的把整体表现出来,就一定要先把个体做好。再回到音乐上来讲,如果想把一部作品很好的表现出来,就必须先把每个乐句表达到位。音乐作品里的乐句就像人说话写文章一样,必须要有很到位的停顿才能使人明白你的意思。在此就不得不提到“句读”这一文学术语。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所著的《序》中“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之句,此词被大家所认识多是由于唐宋家之首的韩愈所著的《师说》里的句子:“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在文章中其实就是停顿的意思。“停顿”这个在讲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进行而又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过程看似俗不可耐,但他却是直接决定上一句和下一句是否衔接得当的关键纽带,从而也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整体的表达。

在竹笛演奏人才辈出的今天,竹笛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当下的笛子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每一首都是歌物言志的最好的表达、最美的诗歌。每首笛子作品表达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每首作品的学习都是由乐句开始的。竹笛的学习和演奏一定要重视换气,很简单不过的一个换气却能对呼吸的调节、情绪的酝酿以及情感的升华起到直接的推动;而对于初学者或学笛不太长的人来说,换气则是把握乐曲节奏、音高、旋律走向等音乐感觉的救命稻草。学习竹笛吹奏和学习写文章讲话是一样的,刚开始不要求你写的多么华丽、大气,只要求你把意思说明就行了,至于华丽、大气等你语言功底上去了自然而然就有了。

换气是停顿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停顿,停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更为重要的呼吸。竹笛演奏的程度越好就越能体会呼吸的奇妙。在笛子演奏中,呼吸是必须要考虑的,因为呼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主要是看下一乐句的情绪如何。如果说停顿是情绪的酝酿,那么呼吸就直接进入了情绪的宣泄。对于呼吸的要求若一味循规蹈矩,死扣定义则定会滑向迷茫的深渊。

在竹笛演奏中,对于呼吸的理解就应该像这一词汇一样还其简单、自然,换句话说就是要把音乐语言的起承转合应用到笛子吹奏时的呼吸中去。笛子的换气呼吸其实越简单越好,就像人的哭和笑一样。作为人类情绪极端的哭和笑如果矫揉造作,就会让人非常反感。因此呼吸不仅仅是客观上维持生命,对于表现音乐来说更应该带点主观的感彩。

竹笛演奏中的呼吸直接作用于乐器的发声,因此对呼吸的理解一定要深刻,古人讲的气定神闲就是很有道理的呼吸与情绪的论证。呼吸除了不能矫揉造作外也不能机械为之。笛子的学习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形式的呼吸:一是“胸式呼吸”;二是“腹式呼吸”;三是“胸腹式联合呼吸”。顾名思义,“胸式呼吸”是把吸入的气储存在胸腔,以胸腔为支点向外呼气。这种呼吸方式容易使人僵硬,一般初学笛子时都会使用这种呼吸方式,因为初学者的呼吸肌肉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无法自我控制,所以都会采用这种位置较浅、短促有力的呼吸。这样的呼吸在换气时杂音过大、换气不足进而又会破坏音乐,因此不可取。“腹式呼吸”是把肺吸气时的四周扩张尽量地改为向下扩张,这种呼吸方式的优点是吸气较深、较多,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它会使腹部胀起、胸腔协调呼吸的肌肉失去弹性,导致不容易发力、换气迟缓,因此也不可取。“胸腹式联合呼吸”是胸腔和腹部同时协调的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结合了以上两种呼吸方式的好处却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其弊端从而使得呼吸吐纳自如、极富弹性。“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笛子演奏中比较科学的呼吸方法,这样的呼吸既能使底气充足又可让中气饱满同时又能把换气调整的非常轻松、自然。

换气时呼吸方法固然重要,但换气的速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换气的速度往往会影响乐句之间的连接从而影响到整个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在竹笛的吹奏中大多数人都不太重视换气的速度,一般都会出现时值太长的坏习惯。以每分钟六十拍的速度、四四拍的节拍为例:当一个全音符出现时,吹笛者一般都会在三拍半的地方停下来,利用第四拍后半拍的时值进行换气。但吹者无意,听着有心。乍一听合情合理,但仔细推敲的话,乐句间的连接点会显得特别粗糙、空洞。好的换气在乐句连接上都是表现得特别精致,弱奏时的换气会让人觉得似乎有又似乎没有、朦朦胧胧有种声断气未断的感觉,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而力度较强时,则会显示出环环相扣的逻辑性和排山倒海般的紧张情绪,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这一张一弛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音乐作品把握上、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乃至作品的审美高度上换气速度的快慢是相当重要的。

呼吸方法的掌握需要训练,换气速度的把握也不例外。换气速度的快慢和呼吸是否顺畅有直接的关系。生活中的呼吸是潜意识的,是不需要加以控制的,而竹笛演奏中的呼吸则是要有意识的进行控制。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一定要注意体会喉腔的变化、喉结的位置,因为呼气时喉腔是要求和吸气时保持不变或变化不大的,这种控制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的。一旦掌握这种方法,换气的耗时就会大大缩短,呼吸也会变得特别平稳,就有能力把音符的时值尽量吹满,演奏什么样的作品都像是闲庭信步一样优雅自如,从而在作品的表现上会上升一个全新的高度。

换气是竹笛演奏中必备的一个环节,虽然这个环节极其平凡,但若不注意,整个音乐作品的表现将会功亏一篑。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即使节奏、音准、演奏技法再完美,但在情感表达上仍然会显得不知所措。

换气时的停顿和呼吸同时也决定了演奏者对作品审美高度的把握。如果说“留白”是独特的国画审美技法,那么换气绝对称得上音乐表演里的“留白”。一幅好的山水画,不单单是山有多么苍劲、水有多么灵秀、云有多么飘渺,而往往是看在山光鸟影之外、行云流水之间的空间感是否错落有致、是否层次分明、是否安排合理,空间的大小明暗直接决定着观赏者的想象范围。再回到音乐上来,每次换气都是一次想象的空间,音乐表演中想象的空间能直接决定一个演奏(唱)者的艺术修为和一个作曲家的艺术情怀。

竹笛的学习过程跟写作的学习过程太相似了,初学写作一定先习句读,初吹笛子也一定要先学习换气。好的文章往往都是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而又层次分明,同样好的竹笛音乐每一句都能深入人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呼一吸之间当感万物都有灵性。

小小一支笛,却有无穷技。在竹笛的学习和演奏中一定要重视换气这个几乎常识的过程,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参考文献:

[1]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俞逊发,胡锡敏.中国竹笛(上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邓启铜.周礼(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师专业素... 下一篇:手风琴演奏中“歌唱”性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