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更绿 让产业更兴 让职工更富

时间:2022-02-09 03:33:00

让森林更绿 让产业更兴 让职工更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林区“3598”发展思路,倾力建设内蒙古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高品林储备基地、绿化苗木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绿色林特产品培育加工基地,全力打造森林资源综合利用龙头、矿产资源开发龙头、生物质能源开发龙头,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方面取得实效,目标直指幸福和谐林区。

让产业更兴,“龙头”劲舞领潮而行

资源丰富,一直是林区引以为荣的“资本”。林区坐拥10.67万平方公里浩瀚林海,林上、林下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后备基地和森林旅游目的地。

以此为依托,林区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一些成熟产业项目已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2012年,国家和自治区共批复林区各类项目76个,批复总投资40. 8亿元,其中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含补投资)达18.5亿元,创历史新高。

然而,对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林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还存在着产业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条相对较短,部分产业投资期长、质量效益不高,缺少资金支持等困扰林区产业发展的问题。

为此,林区党政主要领导当起了“小学生”的角色:拜有关专家为师,以借其智;考察先进企业的发展思路,以借其经;与基层职工群众进行“零距离”交流,以借其计。

最终,林区在自治区建成“五个基地”的产业新布局中找准定位,将目标锁定在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上,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加强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特色种植、养殖和绿色苗木等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

8月10日,刚刚走出呼伦贝尔机场,一位北京游客便被机场LED显示屏上打出的字幕所吸引,“海拉尔至根河的机票才100元起,一定要去内蒙古大兴安岭腹地看看。”

如今,林区旅游持续升温,正在成为富民兴林的支柱产业。今年,仅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与上一年相比增加47%,在旅游高峰日,一天接待游客就达7500多人次,门票收入114万元。

然而,旅游“热”触动了林区党政一班人的“冷”思考,林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产业水平较低,如何让“龙头”领潮而行?林区在自治区提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后,主动融入呼伦贝尔旅游大局,与呼伦贝尔旅游“捆绑式”发展,规划了旅游三大板块,其中南部板块以阿尔山为中心,北部板块以北部原始林区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东部则以毕拉河为中心,着力打造集避暑、度假、康体和健身等休闲生态养生旅游胜地。

8月5日,毕拉河东部板块建设正式提上日程;林区旅游豪华专列项目已完成考察和可研论证,正在与哈铁局、呼伦贝尔市进行具体合资建设洽谈,项目投入运营后将开通伊图里河至满归、阿里河、莫尔道嘎、牙克石等区间的旅游专列。林区还加大了旅游营销力度,编制了林区旅游推介片,成功举办了大兴安岭杜鹃节、金秋摄影节,组织林区7家企业参加贵阳国内旅交会,先后在呼和浩特、齐齐哈尔、哈尔滨、沈阳等地举办了旅游促销活动。

事实上,与森林旅游业同步,林区林下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13年,克一河林业局对其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体系所涵盖的水、矿产、动植物等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汇总,专门成立了生态产业科和生态产业开发中心。

他们利用本地区成熟的食用菌培植技术、先进的设备及厂房,通过招商引资,对改制后经营不善、停产一年多的诺敏绿业公司实行了股份转让,资产重组,解决了绿色产品加工中资金和机制两大瓶颈,公司现已重新启动生产,每天的产量达1000斤左右。

如今,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至森工集团(林管局),下至各森工企业,甚至基层生产单位无不在研究着如何发展林业产业。

让森林更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

2013年,林区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生态答卷:人工更新造林完成5000亩,补植补造完成20万亩;森林抚育完成525万亩;植被恢复完成1.65万亩,林区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大幅增长,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内蒙古大兴安岭最重要的根基,就是生态

遵循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对于生态屏障的论述,林区以建设好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重点,自觉融入全区发展的大格局中,理清思路、找准定位,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口号,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并以此为目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防火期竟然一把火也没着,真是让人不敢相信。”2013年,林区两季森林防火期结束后,“零火灾”的成绩让在林区生活40多年的韩蕴琪甚为惊喜。

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发展定位,在今年森林防火工作中,林区各地无生产作业的沟系全部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严控火源。同时,林区还引进高科技手段应用到森林防火工作中,远程监控系统、森林防火无人直升机、林火规律研究、森林火险动态监测、北斗跟踪系统等,对林区森林防火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在森林防火领域首次实现重大突破。

与防火同步,林区一项超常规举措更是声势浩大、效果显著

“这个地窨子稍加修整就能住人,必须拆除。”北部原始林区武装“三清”乌玛战区小分队刚刚进入达克奇采金地便有所发现。面对着往日非法采金给原始林区带来的创伤,林业职工、森警战士、公安干警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将地窨子彻底捣毁。

为彻底消除北部原始林区人为火灾隐患,保护好中国最大的原始林区,武装“三清” (清山、清沟、清河套)专项行动这项超常规举措已在林区连续开展了多年。5月30日至6月4日,林区再次开启“三清”战役,采取空中和地面联合推进的方式,对北部原始林区展开全覆盖、无死角清查。据统计,参加此次行动的人员共计403人,出动车辆62辆,动用直升飞机2架,车辆地面行驶总里程近2万公里,有效地保护了林区的生态安全。

让职工更富,直指幸福和谐林区

克一河林业局资源管理处职工倪效彬号称“木耳大王”,今年他培植的木耳达13万袋,年收入13万元。培植木耳实现了倪效彬的“致富梦”,而这得益于林业局通过“公司+基地+林户”的经营模式,鼓励职工群众大力发展黑木耳培植业,并对规模较大的养植户,提供无息贷款扶持,实现了“转型产业”到“富民产业”的华丽转变。

这只是林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一个缩影。今年,林区扶贫帮困变“输血”为“造血”,投入400万元,确定重点扶持单位7个,重点扶持项目7个,扶持了1000户困难职工发展家庭经济,脱贫率达50%。

自林区开发建设以来,有力地支持国家建设,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民族团结稳定。正是由于森工集团(林管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12年,森工集团(林管局)荣获自治区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称号。

在连续四年保持15%的增幅为在岗职工增资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为在岗职工增资;同时建立工资增长与效益贡献挂钩分配制度,重点向一线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提高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现已基本建成9.8万户,惠及林区各族职工群众近26万人,林区职工户均居住面积已从不足40平方米达到户均50平方米以上……林区致力于将“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以转型发展促民生改善,努力建设幸福和谐林区。

依托于林区“五大基地”、“三大龙头”建设,对于守护好绿色净土的根基,建设好生态安全屏障,务林人有着更科学、长远的规划:

到十二五”期末,人工造林100万亩,补植补造500万亩,森林抚育2610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82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达到9.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8.4%。林业系统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资产累计保值增值率实现128%,年均增长5%;万元产值能耗累计下降14.86%。

上一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进内蒙古全面深化改革 下一篇:中蒙煤炭贸易现状及态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