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脑梗死的CT临床诊断分析

时间:2022-02-09 01:24:27

早期脑梗死的CT临床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T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病后24 h内的CT表现。结果:82例患者出现早期阳性征象,其中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出现率76%,局部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消失出现率57%,脑实质局部密度降低出现率24%,岛带消失出现率43%。63例患者同时伴两种或三种阳性体征。结论: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局部脑组织肿胀、脑实质局部密度降低和岛带消失征象有助于脑梗死早期CT诊断。

关键词:脑梗死;影像学诊断;CT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T to 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the data of 90 c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24 h after onset of CT in performance. Results:82 cases in early positive signs, of which the brain artery density rate 76% higher appear, local brain swelling, brain becomes shallow ditch disappeared appear rate 57%, cerebral essence reduce local density in rate was 24%, with 43% rate disappeared appear island. Conclusion:cerebral artery gained density, local brain swelling, parenchymal local density lower and the islands disappear with signs help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T diagnosis.

Key words: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CT; diagnosis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40-0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1]。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方法,其中CT扫描速度快、价格相对低廉,是临床应用最广泛也是首选的检查方法[2]。但是在脑梗死早期,CT常缺乏特异性表现,在发病后24 h 后才出现典型脑梗死征象,因此容易延误溶栓治疗时机。为此,笔者收集了我院近3年经临床确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回顾分析其早期CT表现,从而为提高CT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来自2009年9月~2012年2月期间本院脑梗死住院治疗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55±18岁(36-67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失语、昏迷、偏瘫。9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62例,有高血脂病史者48例,有冠心病史者26例。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就诊时即行头部常规CT扫描,第一次扫描均在入院后6 h内扫描完毕,距离发病不超过16 h;第2次扫描时间为入院后24 h~48 h。所用仪器为GE HiSpeed CT/i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听眦线为基线。扫描参数如下:层厚5.0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下颌骨上缘至颅顶。90例患者第二次扫描时均出现明显脑梗死征象。

2 结果

90例患者中,82例出现早期阳性征象,出现率为91%。主要有:①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68例,出现率76%;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消失52例,出现率57%;③脑实质局部密度降低22例,出现率24%;④岛带消失征39例,出现率43%。19例仅出现上述一种阳性体征,29例患者同时伴上述两种阳性体征,34例患者同时伴有上述3种征象。

3 讨论

本研究观察了90例患者中各征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①大脑中动脉高密度:该征表现为一侧大脑中动脉密度高于对侧,或者大脑中动脉某段密度高于其他段。缺血性脑梗死通常为脑动脉血栓形成或者栓塞,导致脑供血不足。血栓形成或者栓子的存在导致血管内容物密度的增高。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该征表现为脑沟变窄变浅,严重者脑沟消失,脑回变平增宽,部分患者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③脑实质密度降低:该征表现为病灶区脑实质(包括灰质和白质)较对侧或病灶周围脑组织降低。该征象出现的原因同样在于血管源性水肿的出现。④岛带消失:该征表现为豆状核结构不清,内囊分界模糊,岛叶密度降低、模糊,岛叶外带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梗死早期血管源性水肿较轻,脑实质密度降低不明显,岛带区包括豆状核、内囊、岛叶等结构,范围小,分界多,因为轻度的脑实质密度降低即可出现上述结构分界不清晰。

本研究统计了上述各CT征象的出现率,发现早期阳性体征的总出现率为91%,其中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征出现率为76%,局部脑组织肿胀征出现率为57%,脑实质局部密度降低征出现率为24%,岛带消失征出现率为43%。总体来说,CT早期阳性的出现率高,能够用以脑梗死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由于有21%(19例)的患者只出现一种阳性体征,因此该类患者容易被影像科医师忽视而导致漏诊。

参考文献

[1] 卢先富. 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3):145-146

[2] 汪恒望, 刘荣华, 赵志刚.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和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 2011, 20(12): 952-953

上一篇:健脾行气利水方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下一篇:两种快速配制皮试液方法的介绍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