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化“新浦口”

时间:2022-02-09 12:43:51

打造现代化“新浦口”

200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市调整江北地区行政区划,原江浦县、浦口区合并,新的浦口区正式挂牌成立。如今,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和亚青盛会的圆满闭幕,作为《规划》中宁镇(扬)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浦口正借着江北新区建设、交通综合枢纽形成等重大机遇的叠加效应,加快转型发展,全力增创新的特色优势,奋力实现后发崛起。

一、创新发展路径,开辟转型空间

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创新实施了浦口区、高新区全面整合,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完成高新区整建制托管三个街道,新增南京软件园西区、紫金(高新)创业特别社区,拓展面积至160平方公里,解决了发展空间制约的难题。创造条件快速启动江北新城开发建设,果断实施开发区整体搬迁、二次创业,现代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形象初步显现。以全新思维谋划发展布局,提前谋划构建了具有强大辐射功能的宜业宜居城市组团,同步长江三桥、纬七路隧道等重大交通工程建成通车,长江四桥、轨道交通三号线十号线、纬三路过江隧道开工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山水泉林江保护功能区域为基础,以沿江、沿山、沿河为依托的新兴发展空间架构,使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紧密联系、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紧抓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契机,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进科技创新,抢占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提出重点打造的汽车及轨道交通、卫星应用等13个产业,并以产业链为引领,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围绕重点打造产业,全面提升浦口经济开发区、科工园、南京软件同、生物医药谷等平台的产业承载能力,实施区领导挂钩组团推进制度,坚持“移大树、育小苗、长成树”,加强服务,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政策机制,引进高端人才,优化孵化环境,引导企业找准重要环节,突破关键技术,全力打造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链,不断做强江北新区发展新引擎。目前,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电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汽车机车装备产业同等专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精心组织实施综合改革工程,围绕科技体制、城乡统筹、社会事业、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明确改革方向,全面承接下放权力,完成涉及财政、土地、社会事业等11项综合改革内容,组建了国资、城建和交通“三大产业集团”,发行园区企业债券、寻求社会资本战略合作等多种融资模式成效显著,万顷良田综合整治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实施了丹发园区财政体制改革,创新了镇街差异计划引导与分类考核评价,将各街道、开发园区分为不同组刚和功能板块,分别下达不同计划指标,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区科学发展的活力,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浦口特色的基本现代化之路,创造了发展新业绩。

二、突出创业创新,积累发展优势

加快政产学研合作。立足自身科教人才优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牵线,校企携手,加快构建协调机制,积极搭建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对接平台,推动百家企业与驻区高校签订合作协议160多项。发挥政、产、学、研、金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院校协同,加快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先后推进园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了大学科技园,与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理工大学共建了创新中心,积极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机制,促进30多项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发展。积极鼓励浦口大学城与高新区融合发展,推动127家骨干企业与6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建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运行机制,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为各类主体提供创新支持服务。

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坚持把人才作为“一号工程”,加快实施浦口“653”人才计划,建立人才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实行人才工作“一票否决”制度。深入落实全市创业创新“1+8”政策体系和“科技九条”,健全完善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生活配套等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区内科教人才创业创新,并在全国率先启动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建设,引进的39名领军型人才中29人开办了创业型公司。截至目前,全区(含高新区)培养“”创业人才5人,集聚10余人。

构建创业创新载体。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坚持产城相结合,立足区域特色,举全区之力,配置最优元素,统筹规划建设紫金(浦口、高新)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南京软件园、海峡两岸科工园、生物医药谷“四大创业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三基工程”,通过运用市场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项目、载体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建设,加快“江北实验室”建设,着力引导创新要素集聚。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孵化器41.8万平方米,北大创业孵化园以及美国卡耐基梅隆科技创新园等加快建设,并成功引进了北斗产业园、安防科技等一批重大高科技项目。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群众幸福感

快速提升基本实现现代化薄弱指标。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加强指标监测,找准薄弱指标,明确责任,分类推进。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系列政策,人力资源产业园启动建设,今年上半年培育自主创业者314人、新增城镇就业761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34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0610元、10653元,增幅达12%、13.5%;帮扶薄弱村建成工业标房7.5万平方米;累计发放低保金、低保补助2514.2万元,慈善救助665.6万元,新农合补偿支出3900万元。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提前完成25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以及20台燃煤锅炉改造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扬尘控制、秸秆禁烧等工作切实加强;铺设污水主次管网65.4公里,到户支管181.7公里;珠江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启动。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采用政府化与市场化两种手段,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在南京市范围内首次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转移政府在社会组织综合服务方面的职能,正式挂牌成立全市首个社会组织服务与发展中心,推动政府由“划船者”转变为“掌舵人”。积极发挥慈善救助功能,成立了“浦口区社会慈善募集和救助中心”,建立了慈善二级、三级服务网络,把慈善工作的重心向村(居)延伸,广泛开展了慈善助医、助学、助困活动。同时,通过企业冠名基金、个人冠名基金等项目、活动、品牌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建立健全了慈善资金募集的长效机制。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工建设了桥北文化、体育中心、市民中心、青奥体育公园等项目,保障群众基本公共体育文化权益。努力做到失地农民“一个不漏”保障到位,25747名失地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全省成立首个区级扶贫基金会,居民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浦口”建设,成功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和“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实施社会管理“大联勤”工作试点,实现管理标准化、网格化、信息化。加快完善“为民服务全程’’模式,在全区推广了融居民生活、娱乐、教育、健康等服务于一体的居民消费合作社,目前正在9个街道建设16家社区居民消费合作社。开展特色品牌社区创建工作,加强义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深入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全面启用江苏省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建成南京一中、琅琊路小学浦口分校,成功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完成区中心医院易地新建,建成浦口医院新综合楼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普及率达100%。

上一篇:着力构建民生资金信息化监管体系 下一篇:让被征地人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