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征地人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

时间:2022-10-13 01:23:12

让被征地人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

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2010年底,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今年8月份,我们对《保障办法》进行了完善,使征地保障制度覆盖了所有被征地人员。

一、深入调研、科学决策

南京的征地拆迁工作自1983年开始,被征地人员累计已有50多万人,不少人被征地后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处于非农民也非市民的尴尬状态,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难以保障,也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工作的难点,全市每年上访的有上万人次。为此,我们组织了四位市长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全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时间跨度长,从1983年至今历时30年;涉及面广,直接涉及50多万人,涉及10多万家庭,加上家庭成员,近百万人;人员构成复杂,不同时期安置政策不一样,享受的补偿不一样,群众反映强烈。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给被征地人员加点补贴,每个月加50元钱,这样能安抚一下老百姓;还有一个思路就是狠下决心,把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人员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之所以要狠下决心,首先是所需资金数额巨大,估计市区两级财政需要筹资近150亿元;其次是征地工作历时30年,人员基数很大,用地情况及补偿政策复杂,被征地人员范围的划定、身份的认定、信息资料的采集难度很大。但我们强调,做好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之举,对党委政府是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是不是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是一个考验;是尊重和保护百姓权益之举,维护了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利益权、物质帮助权。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12月制定出台了《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真正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完善,全面解决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二、系统设计、创新政策

一是建立了全市普惠、统一规范、较高水平的保障体系。新出台的《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用统一的政策解决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政策的被征地人员保障问题,变原来单一的一次性货币补偿为终身补偿,使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人员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全面享受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城镇社会保险;养老年龄段人员纳入被征地人员生活基本保障、老年生活闲难补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是建立了公平公正的资金筹集机制。资金筹集是被征地人员进社会保障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对以往被征地人员,需要补缴15年的社会保险,当时预计全市共需补缴近200亿元的资金,其中市区两级政府需筹资150亿元。为此,我们制定了约期支付制度,用5—8年的时间约期支付补缴的社保资金,大大地缓解了财政的压力;对被征地人员个人,只要把征地时领取的劳动力安置费(保养费)拿出来补缴,平均每人补缴8500元左右,大部分由财政全额补贴。征地保障工作实施以来,市区两级政府筹集资金139.38亿元,被征地人员补缴了43.35亿元,这样既没增加被征地人员的负担,也保证前后征地政策的统一,确保了政策的公平公正。

三是建立了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征地补偿制度。我们把推进被征地人员进城保与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相结合,全面推行征地片区综合补偿价制度,将劳动力安置费和土地补偿费合并为征地片区综合补偿价,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和医疗、就业补助等列入征地成本中,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要求今后征地按城保标准为被征地人员缴纳保费。

四是建立了就业培训和失业救济制度。就业是民生之本。被征地人员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就业技能缺乏,竞争能力较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相对比较困难。对此,我们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未能就业的被征地人员,可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领取失业救济金,目前,全市已有11.04万被征地人员享受到了失业保险待遇,每人每月可以领取702元的失业金;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同时,定期开展被征地人员再就业培训,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三、精心实施、阳光操作

一是深入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为了使老百姓更早更多地了解这一政策,我们梳理了《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政策100问》,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通过进社区、进家庭等方式,对被征地人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市、区、街镇均设立了政策咨询、业务服务窗口,增设电话热线,开通绿色通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咨询、参保、补缴一条龙服务。

二是部门联动配合服务群众。各级政府、人社、国土、财政、农委、公安等部门,都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同步开展信息采集、身份认定、资金筹集、社保金缴纳等工作,遇到问题不推诿、不扯皮,全市一盘棋,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无缝对接,展示了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务实落实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对信息资料不全、补偿协议文本丢失的7万多被征地人员,有关部门和街道在全市建立了信息档案查询联动机制,逐个单位逐个项目收集材料核实信息,避免了被征地人员多部门奔走,解决了一大批遗留问题,保证了征地保障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

三是公开公平操作依靠群众。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做到所有的政策向群众公开透明,所有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所有被征地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进入社保的人员不错、不漏、不重,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政策阳光操作。同时,对一些缴不起社保金的低保户、困难户,联系了银行低息贷款,确保了所有愿意进保的被征地人员进入城镇社会保障,维护了每一位被征地人员的切身权益。

四、实践创新的理性思考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解决了被征地人员近30年的难题,圆了50多万群众城镇保障梦想,探索建立了有南京特色的征地保障模式,受到了被征地人员的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和思考。

思考之一:解决被征地农民进城保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收入更高、财富更多、生活更便利、公共服务更优质、人居环境更优美的新期盼,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起点和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以改善民生更好地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思考之二:解决被征地农民进城保问题,必须强化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实践证明,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我们通过制定实施《被征地人员保障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使被征地农民可以持续地受益、稳定地得实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运行,切实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思考之三:解决被征地农民进城保问题,为新时期城镇化建设发展创造了条件。把被征地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通过创新保障制度、创新筹资机制、创新征地补偿制度、创新就业政策,增加了被征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建立了被征地人员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推动了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向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适应的土地制度的战略转型,实现了农民向真正意义市民的转变,为城镇化建设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保障。

上一篇:打造现代化“新浦口” 下一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