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留学生研究

时间:2022-02-07 08:07:20

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留学生研究

去年的金秋时节,纽约气候宜人,风光无限。我来到已经走过250年漫长岁月的哥伦比亚大学,不禁心情激动,感慨万千。两个半世纪以来,哥大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学,不仅为美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有众多的海外各国留学生在此读书深造。近百年来活跃在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教育、学术界的那些举足轻重的文化名人,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不在少数。随口数来,即有胡适、冯友兰、张伯苓、蒋梦麟、蒋廷黻、陶行知、陈鹤琴、顾维钧、宋子文、徐志摩等,不下几十位;如果再加上自然科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如今,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更多。漫步在哥大古典而又现代的校园,不时会迎来华族学子自豪而又惬意的笑脸。可以讲,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学的一部分,中国社会文化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鉴于此,结合该校创建250周年的隆重庆典,2004年9月10日至11日召开了“中国留学生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联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谓匠心独具,意义深远。

讨论会共收到近40篇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的思想、学术、为人、社会贡献及其与在哥大受教育的关系,其中有学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和医学等自然科学的,有学哲学、历史、文学、经济、教育、法学、外交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之丰富,涉及人物之广泛,前所未有。有不少参加会议的学者本身就是哥伦比亚太学的毕业生,他们重返母校,回忆当年的学习和生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探讨中国留学生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化联系,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的中国留学生研究,内容丰富,新意迭出,让人眼界大开,可以讲为拓展和深化今后的留学生研究开创了一个极好的新途径。从中国留学生研究发展的历程来看,目前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末,舒新城先生出版了他的《近代中国留学史》,开启了中国留学生研究的先河。三四十年代零星地有一些研究留学生的论著出现,但并没有形成气候。20世纪50到70年代,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制约下,留学生的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推进下,尤其在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的带动下,留学生研究逐步“火”起来了。到2000年前后,不仅研究的论文、专著成批涌现,研究的方式、方法也大有创新,研究的群体队伍也初步形成,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断召开。近两年,在香港、纽约、天津、徐州、珠海等地先后召开了5次规模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应该说中国留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再进一步向前发展,困难很多。哥伦比亚大学这次研讨会以一个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作为研究的平台,中美学者坐下来在一起做认真深入的探讨,应该说是深入研究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好方法。以往我们按国别、按地区、按社团、按事件,按学科等来研究留学生,成果颇丰,哥伦比亚大学这次会议按学校来研究的方法则更进了一步,非常值得提倡。对美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一些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名牌大学加以专门的研究探讨,无疑会将中国留学生的研究引向深入。与此同时,中国选派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也可对那里出国和回来的留学生加以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假如这些重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梳理清楚了,留学生的研究自然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还应该指出的是,以中外著名大学为着眼点来研究中国留学生,不仅使留学生的研究具有了世界性,会增强我们从中外文化的双重视角或曰从世界文化的大视野来解析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行为,而且有助于中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客观地讲,中国留学生本身就是受母体文化和异体文化熏陶的特殊的新型知识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土”“洋”互动的结果。一般我们讲中国留学生学贯中西,就是指他们的文化结构具有了世界性,或者说他们是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使中国文化复兴。因此,留学生的研究必须有世界眼光,必须有世界意识。在这次哥伦比亚太学的中国留学生研讨会上,许多学者都提到了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不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兼通中外文化的中国留学生,留学生的研究肯定是“夹生饭”。所以应该呼吁和倡导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留学生研究。

上一篇:培养汉语世界冠军的人 下一篇:留学法国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