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及研究

时间:2022-02-06 05:45:25

模糊语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及研究

【摘 要】模糊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因此新闻报道离不开模糊语言。将模糊语言和新闻报道相结合,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其功能和应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新闻报道的主要特征是真实、准确、及时,相当一部分人担心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可能会与新闻的特点对立,因而不敢触及这一论题。读者是否能接受新闻中存在的模糊语性,模糊语言是否会削弱新闻语言的准确性都是现阶段存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模糊语言;新闻报道;新闻;英语

一、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分类和语用功能为理据并结合了新闻具有的特性,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基础上分析模糊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并非违背以上两原则。旨在对新闻语体中语言的模糊性进一步的掌握,进一步证明适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是新闻的内在需求,方便新闻工作者在日后的撰稿过程中更加精准有度的运用模糊语来体现新闻的准确度。

二、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概念创始人Pierce 是第一个给模糊语言下严格定义的科学家。Pierce 认为语言系统允许说话者在不确定某些事实是否成立的条件下发表言论,模糊语言因此而产生,但其定义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廖立方,2008)。目前,模糊语言学研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是Channell 提出的定义:一种表达或一个词是模糊的,它可以和另一个相同命题的表达或词形成对比,它也可以是有目的的特意模糊;它的含义来源于Pierce 所提到的“内在的不确定性”。

三、语用原则与模糊语言

1.合作原则与模糊语言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让听话人知道准则的违反,说话者常常会故意科地选用一些模糊语言以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 ) : 会话中各方根据话题提供充分并不超出所需的信息;.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 ) : 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有依据; 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 ) : 所提供的信遭: 必须与话题内容相关; 方式准则(maxim of mane r ) : 所提供的信息要简明扼要, 有条理, 不能模棱两可。1.A:what time do they go to work?B: sometime this morning.

例1中, B 不知道A 去上班的具体时间, 但又不想撒谎, 也不愿终止说话而使用了Sometime 这一模糊限制词。因此, B 显然违背了“ 数量准则” . 但惜守了“ 质量准则” .从而达到了合作需要。此外, B 也暗示对方“ 我不知道他们上班的具体时间”。

2.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自Grice 提出合作原则之后,Leech 提出另一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何兆雄,2001)。PP 的提出被认为是对CP 的补救,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模糊语言由于自身的模糊性特点,使得话语委婉、间接、婉转,在交际中如得到恰当使用,必定能够达到礼貌的效果。在日常谈话中,谈话双方为了遵守礼貌原则,为了维护对方面子,模糊语言经常被使用。如:

Parent: Someone’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child: It wasn’t me.

家长为了尽量维护孩子的面子,家长选用了模糊词“Someone”,而不只直接用“You”,即使是批评,家长也给孩子留面子,也是婉转、礼貌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会更易被人接受。

四、模糊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1.使新闻信息更具灵活性

在新闻缺乏足够证据或进行某种推断时, 或者遇到不便直言、不宜明讲或不好硬说的新闻事件时, 常需故意笼统其语义, 模糊其表达, 以免把新闻事件报道得太死, 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如中国日报在报道总理会见美国商界访华团时写道:

Chinese Premier Li Peng yesterday expressed that entrepreneurs o f the United States w ill continue efforts to help bring about an all- round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ino- US relations. (由于外交策略的需要, 记者有意使其模糊).

2.增加报道的可信程度

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 而客观事实存在着模糊状态, 记者在报道时就很难回避使用模糊语言。在一些突发性和延缓性报道中, 有时非得使用这种模糊时态不可。比如, 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像穿西服热、旅游热) , 不可能用某年某月某日来表示。最近这类模糊时间概念是可需的, 诸如这些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由于没有明确起止时间, 记者只得借助于模糊词语来表达, 这样反而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性, 显示新闻工作者的求实精神。

3.概括功能

模糊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决定了模糊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模糊语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带有综合性的认识, 它能简洁明了地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例如: Luo said the carrier will open more air routes this year to serve the booming domestic and overseas tourism market, as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travel abroad. 作者使用more and more等模糊语言替代了准确数字, 概括了没有必要交待出的细节, 使语言更为间接、灵活。

4.省时间

新闻报道信息量很大, 因此, 应用模糊语报道新闻能使听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 The fate of ten of thousands of children in mainland China w ill be granted live in HongKong is being tested today. But so far few have been able to take the residency .例子中的“ten of thousands of ”“few ”都是模糊语, 根据该新闻上下文, 这里没有很大必要指出确切的数目, 为了省时, 便运用了模糊语。

五、结语

虽然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精炼, 但是过于精确的语言有时候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纷繁复杂、变动着的客观世界。在新闻报道中, 模糊语言的自我免责、概括、精确、评价等语用功能可以提高新闻语言的表达效率、可读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增强新闻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真实性。把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就能不断增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不等于含糊其词, 模棱两可。模糊语言是利用语意的模糊, 准确地反映生活中的模糊概念; 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 用模糊语言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思想感情; 或者出于礼貌, 考虑到交际环境、目的、内容和对象的心理因素, 必须采用模糊的说法。准确不等于精确, 精确语言可以做到准确, 模糊语言也可以做到准确。

上一篇: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风险研究 下一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