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快乐的追寻

时间:2022-09-04 02:41:57

【摘 要】魏晋名士是一个洋溢着独特风度的文化群体:饮酒服散,鼓琴引啸,手捉座尾、口吐玄言,煞是风流调倪,雅姿万方。此外,他们重情尚美,愤世嫉俗,率性而动,纯任自然而又附庸名流,享乐。魏晋名士在追求自我身心和谐的基础之上,通过爱一己之身到爱天下之身,从而获得个体生命的真正安顿。伊壁鸠鲁学派出现于希腊化时期,自然哲学在前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泰勒斯、德漠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等一大批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和其它哲学问题的不懈追求给古希腊带来了无尚的光荣。但是到了古希腊的晚期,伦理哲学转而代替自然哲学占了统治地位。哲学家们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寻求个人幸福的途径上。魏晋名士与伊壁鸠鲁学派都重视追求个体快乐,对个体的生命都有着特殊的关怀。个体的生命本身才是终极目的, 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但由于中西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在产生背景、生活方式与哲学基础这三个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魏晋名士;伊壁鸠鲁学派;个体快乐

前 言

魏晋时期,战祸频繁,瘟疫流行,因而生命的易逝带来的困惑与迷茫一直困扰着魏晋时期的士人,触发了深藏在魏晋名士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世说新语》在此方面提供了一幅真实而完整的图景:名士们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或登临山水, 游目驰怀;或放浪形骸, 挥廛清谈;或毁弃礼教, 狂饮烂醉, 不一而足。无独有偶,在希腊化时期, 雅典也出现了一个以追求快乐作为人生最大的善的群体--伊壁鸠鲁学派, 正如其创始人伊壁鸠鲁所指出的那样, “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罗素)自然哲学的研究让位于伦理哲学的研究。魏晋名士与伊壁鸠鲁学派都重视追求个体的快乐, 但二者之间又有差异。

一、产生背景

“属魏晋之际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余英时)是名士转向关注自身、追求个体的自适与自足的政治背景。当魏晋之时,一则争战频繁,人之生命变得相当脆弱; 二是政治空气异常凝重, 士人噤若寒蝉,不敢妄议朝政。生命的脆弱感更加强了人对生的眷念。除此之外,“儒学既衰, 则道家唯一之劲敌已去, 自可代之以兴”(萧公权)所以易、老、庄的三玄之学在魏晋时代大行其道, 其遗世之为我思想成为时人的生活准则。伊壁鸠鲁生活在一个被亚历山大功业所改变了的希腊世界,古典的社会构架和思想范式都在经历着巨变,于是许多纯粹的哲学家开始兴起。伊壁鸠鲁学派“享乐主义” 的生活主旨是由伊壁鸠鲁确定下来的, 它更多的是伊壁鸠鲁个人对生活的看法。 “ 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罗素)伊壁鸠鲁以此为信条, 要求学生谨守。伊壁鸠鲁强调的快乐生活指的是心灵的安宁和平静。马克思在他的伊壁鸠鲁哲学笔记中注到:心灵的宁静也就是心灵的自由。(马克思)

二、生活方式

魏晋名士过的是一种高雅而又逍遥的“贵族的方式”;而伊壁鸠鲁学派却可以称之为“平民的方式”。魏晋名士大都出身于名门望族,如何晏乃汉大将军何进之孙, 嵇康为魏朝之中散大夫。 同时他们有累代的上层家庭教养, 有收藏典籍和文化的环境。 饮酒、清谈、哲思与率性是这一方式的主要特征。就饮酒而言,《世说新语》 如斯记载:(刘伶) 常乘鹿车,携一壶酒, 使人荷锸随之, 云:“死便掘地以埋。” 土木形骸, 邀游一世。(朱铸禹) 再看哲思, 魏晋名士中如何晏、王弼、葛洪等皆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略之人物, 如嵇康、阮籍等的诗文传世。而伊壁鸠鲁学派的成员大都是“病弱者”(罗素), 伊壁鸠鲁一生靠他人接济度日。“当我靠面包和水而生活的时候, 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 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罗素) 他在《致美诺寇的信》中热情地写道:“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要指的是“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 (古希腊罗马哲学)

三、哲学基础

不管是高雅而又逍遥的生活, 还是粗糙而又节制的生活, 它们的背后都有着自身的哲学基础。魏晋名士在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中寻求自身精神生命的安顿, “魏晋时代者, 老庄思想独尊之时代也。”(萧公权)老子深观宇宙, 指出天地万物皆生于自然之道,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萧公权)。 庄子较之老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其齐物外生的思想把“道”的观点推向了顶峰。到了魏晋时代, 道学以玄学的面目出现, 但实质仍为老庄之思想。细述之,何晏以“道”统儒, 以《老子》、《庄子》 释《易》并把此三者融会一体。王弼也援引老庄, 进一步提出“贵无” 之说, 认为“道” 即“无”(王弼)。魏晋名士都认定老庄之说为他们行为的方向标。相较于魏晋玄学的精深, 伊壁鸠鲁却从简单的原子论中找到了消除恐惧与痛苦的哲学, 虽然他从来也不承认德漠克里特(原子论的提出者) 对他的影响。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自动偏离运动说和感觉主义为快乐主义服务。在伊壁鸠鲁看来,人的灵魂和肉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死后, 灵魂就消散而它的原子就不能再有感觉,因为它们已不再与身体联系在一起了。” (罗素) 伊壁鸠鲁深信, 神自身是不过问我们人世间的事情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害怕我们会触怒神的震怒或者死后会在阴间受苦, 宗教所带给我们的恐惧感只不过是个虚假的存在。他强烈地反对做命运的奴隶,也反对碰运气,认为快乐和幸福才是人生的出发点和目的。

四、结语

伊壁鸠鲁学派的人生哲学与魏晋名士的人生哲学是在东西方不同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相似点以及各种因素对他们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魏晋名士的自由快乐显示了魏晋士人主体人格的苏醒。伊壁鸠鲁学派的“自由快乐选择”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甘于命运支配的精神。伊壁鸠鲁学派人生哲学使古希腊晚期哲学在自然哲学繁荣后又一次闪出灿烂的火花,同时他的哲学对卢克莱修影响很大。魏晋名士与伊壁鸠鲁学派都对个体的生命有着特殊的关怀, 对于人类而言, 个体的生命本身才是终极目的, 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名士人生哲学与伊壁鸠鲁学派人生哲学的异同以及隐藏在异同后面的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我们去欣赏和研究中西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花朵。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61.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春秋)李耳.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5](魏晋)王弼.周易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上一篇:小窥古事记研究 下一篇:论基本公共服务的宪法基础